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大气物理学 系统”相关记录59条 . 查询时间(2.484 秒)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专利:一种单一汞同位素大气发生系统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 专利 单一汞 同位素 大气发生系统
2023/6/29
由大气所承担的 “十三五”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空间环境地基综合监测网(简称“子午工程二期”)青藏高原监测分系统圆满完成了2020年度工作任务。
全球耦合气候系统模式CAS FGOALS新发展—全耦合气溶胶模块(图)
全球 耦合 气候系统模式 CAS FGOALS 新发展 全耦合 气溶胶模块
2020/12/30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科学和地球流体力学数值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LASG)石广玉院士研究团队的戴铁副研究员和王浩博士研究生,通过与日本国立环境研究所、九州大学以及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长期合作,成功实现LASG自主研发的我国耦合气候系统模式CAS FGOALS-f3与日本先进全球气溶胶模式SPRINTARS的全耦合研制。利用地面和卫星多源观测资料对新耦合的气溶胶模式进行充分评估发现:...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表明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汇能力被低估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中国陆地 生态系统 碳汇能力 被低估
2020/11/2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刘毅团队发现,我国陆地生态系统巨大的固碳能力在以往研究中被低估。10月29日,刘毅团队在《自然》上发表研究成果,认为基于大气温室气体浓度计算排放通量的方法体系将为我国“碳中和”核算和国际谈判提供科学依据。
系统评估塔吉克斯坦西风区表土brGDGTs指标(图)
系统评估 塔吉克斯坦 西风区 表土brGDGTs指标
2020/10/29
支链型甘油二烷基甘油四醚(brGDGTs)代用指标体系近年来被广泛用于古温度、古高度和干湿古气候重建。然而,该指标体系在中亚干旱区现代表土中的研究仍然较少,限制了相关指标在该地区的应用。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地球科学卓越创新中心、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新生代环境团队,在塔吉克斯坦境内沿帕米尔高原西坡采集了不同海拔的表土(图1),分析了其中的brGDGTs组分分布情况并系统评估了brGDGTs指标尤其...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刘毅研究团队研究发现,我国陆地生态系统固碳能力巨大,但在以往研究中被严重低估。该研究成果10月29日在《自然》发表。该研究团队认为,基于大气温室气体浓度计算排放通量的方法体系将为我国“碳中和”核算和国际谈判提供有力的科学依据。
2020年10月22日-23日,由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科学和地球流体力学数值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LASG)主办的“第十八届气候系统模式研讨会”在京顺利召开。LASG主任肖子牛研究员主持开幕式并致辞。肖子牛对各位线下线上的专家和学生的到会表示热烈欢迎。他指出,气候系统模式是大气科学研究和应用发展的利器,与各单位同行专家一起,研讨和交流中国自己的数值模式系统的研究成果和未来发展,是LASG气候...
2020年9月14日,由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清华大学承担的十二五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地球系统数值模拟装置”项目系统一“地球系统模式数值模拟系统”中期检查评审会在北京举行。会议邀请了来自国家气象中心、清华大学等单位的专家莅临指导。此外,来自装置工程经理部、怀科办以及系统一科研骨干等90余人参加了会议。
按照科技部高技术管理中心的要求,由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主持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全球变化及应对”专项项目《高分辨率区域地球系统模式的研发及应用》(项目编号:2018YFA0606000)课题中期检查会议于2020年8月19日顺利召开。
我国华北地区一次超级单体系统中的闪电活动特征(图)
华北地区 超级单体系统 闪电活动特征
2020/6/29
闪电是一种壮观的自然现象,一道道闪电划亮夜空,千姿百态,古代文人墨客对闪电描述的诗句也都是大气磅礴,心潮澎湃,“醉和金甲舞,雷鼓动山川”,描写的就是人们心中对闪电和雷暴的认识。闪电的产生与雷暴云中起电、放电密不可分,雷暴云内不同形态的水成物粒子之间的相互碰撞、吸附,不同尺度的粒子携带不同极性的电荷,在强烈气流作用下,形成了不同极性的电荷层,当电荷积累到一定阈值的时候,进而产生了闪电。雷暴类型不同,...
地球系统数值模拟装置“系统二-区域高精度大气污染模式分系统及区域云可分辨天气预报模式分系统”与“系统三-超级模拟支撑与管理系统”详细设计方案评审会召开(图)
地球系统 数值模拟装置 大气污染模式分系统 区域云
2020/6/8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牵头、清华大学共建的“十二五”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地球系统数值模拟装置 “系统二-区域高精度大气污染模式分系统及区域云可分辨天气预报模式分系统”和“系统三-超级模拟支撑与管理系统”详细设计方案专家评审会于2020年5月29日召开。鉴于疫情当前,不宜聚集,项目采取“函评+视频会议”组合形式进行评审。会议邀请了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京大学、中山大学、中国环境监测总站、中科院...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丹利研究员团队利用6个地球系统模式模拟的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对1901~2005年NPP时空变化进行了研究,并结合气候因子分析了NPP的变化与气温和降水的关系。结果表明:(1)近百年来全球NPP呈现上升趋势,模式集合平均的趋势系数为0.88,通过了99.9%的信度检验;北半球的趋势比南半球明显。(2)近百年来800g(C)m-2a-1以上的NPP高值区主要分布在南美洲...
碳氮循环团队成功研发一氧化氮湍流通量的观测系统(图)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碳氮循环 一氧化氮 湍流通量 观测系统
2020/3/31
基于湍流理论的涡动相关法是测量地气碳氮气体交换通量的理想方法。由于大气中一氧化氮(NO)浓度非常低,长期以来基于该方法测量NO湍流通量的研究非常缺乏。王凯和郑循华所在的碳氮循环团队,采用一台闭路中红外量子级联激光(QCL)气体分析仪,研发了一套基于涡动相关法的NO湍流通量观测系统,并在一个典型亚热带农田生态系统开展观测研究,以评价该观测系统在野外条件下的运行性能及其测量农田NO湍流通量的适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