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天文学 >>> 天体力学 天体物理学 天体化学 天体测量学 射电天文学 空间天文学 天体演化学 星系与宇宙学 恒星与银河系 太阳与太阳系 天体生物学 天文学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天文学 LAMOST相关记录194条 . 查询时间(0.093 秒)
2024年9月10日,国际科学期刊《自然·天文》在线发表了一项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和上海交通大学联合主导的重要研究成果。研究团队基于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郭守敬望远镜(LAMOST)以及欧空局的Gaia卫星数据,通过视向速度方法和天体测量方法,在双星系统中成功发现了一颗位于黑洞质量间隙的小质量黑洞。
2024年8月7日,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施建荣研究员的科研团队与西班牙加纳利天体物理研究所、美国圣母大学物理系和美国核天体物理中心的合作者,在LAMOST中分辨率光谱中发现了一颗目前人类已知的铕元素含量([Eu/H])最高的恒星,约是太阳中铕元素含量的6倍。经后随高分辨率光谱观测,研究团队发现,这颗铕元素含量最高的恒星还是一颗快中子俘获过程元素增丰的薄盘恒星,这是天文学家首次在银河系薄盘中发现此类...
2024年6月19日,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郭彦君博士与合作者在国际天文学期刊《天体物理学报增刊》(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 Supplement Series)上发表了基于LAMOST DR8中早型速逃星星表及其性质的研究工作。该研究通过利用LAMOST DR8中已发表的早型星星表及其视向速度测量值,结合Gaia DR3所提供的天测数据,证认出了229颗早型速...
2024年5月11日,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和紫金山天文台)国际交流计划(PIFI)的访问学者Lopez-Corredoira Martin博士、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刘超研究员团队和意大利帕多瓦大学王海峰博士等人所在的国际团队基于LAMOST巡天数据揭示了距离银心29.34万光年的遥远银河系外晕中恒星的数密度轮廓和三维空间分布,发现银河系可能没有那么多显著的吸积并合特征,银河系外晕或许比之前认识的...
2024年5月11日,国家天文台博士研究生丁明屹和施建荣研究员、闫宏亮研究员等人利用LAMOST中分辨率巡天的大量光谱数据,精确测量并发布了约 45 万颗恒星的锂元素丰度,是目前世界上最大规模的锂丰度数据,对研究锂元素的起源与演化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目前,该研究成果已发表于国际天文期刊《天体物理学报增刊》(2024,ApJS,271,58)。
借助我国郭守敬望远镜(LAMOST)和欧洲盖亚(Gaia)等望远镜的观测资料,南京大学主导的一项研究测定了热木星的年龄分布,并给出了热木星长期潮汐演化的大样本观测证据,为定量揭示恒星潮汐耗散因子和热木星的形成机制提供了新的关键线索。近日,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
2023年11月6日,科研人员基于我国郭守敬望远镜(LAMOST)和欧洲盖亚(Gaia)等望远镜观测资料测定了热木星的年龄分布,首次得到了热木星出现率(即恒星周围平均有多少热木星)随时间的演化规律,给出了热木星长期潮汐演化的大样本观测证据,为定量揭示恒星潮汐耗散因子和热木星的形成机制提供了新的途径。该项研究成果的论文于2023年11月6日发表在《美国科学院院刊》(2023,PNAS,120,45)...
近日,南京大学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的太阳系外行星课题组和国内外多个团队合作,利用我国的郭守敬光谱望远镜(LAMOST)和国际盖亚天体测量望远镜(Gaia)等观测数据测定了热木星的年龄分布,首次得到了热木星出现率(即恒星周围平均有多少热木星)随时间的演化规律,为热木星的潮汐演化提供了大样本观测证据,并为揭示热木星的起源和限定恒星潮汐因子提供了新的关键线索。该项研究成果的论文于2023年10月30日发表...
按照国际天文界惯例及《LAMOST光谱巡天数据政策》,2023年9月28日,包含LAMOST先导巡天及正式巡天前九年的光谱数据——LAMOST DR9(v2.0版本)数据集对全世界公开发布,供全球天文学家使用。 
恒星质量是研究恒星演化最重要的参数之一。然而,准确获取恒星的质量却非常困难。2023年9月18日,湘潭大学雷振新副教授和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赵景昆研究员带领的联合科研团队,利用LAMOST光谱数据获取了664颗热亚矮星的半径、光度和质量等重要物理参数,这是目前最大的具有质量参数信息的热亚矮星样本。基于此,研究团队给出了不同类型的热亚矮星质量分布,并进一步检验和限制了热亚矮星形成的理论模型,这对于我...
2023年6月7日,国际学术期刊《自然》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赵刚研究员带领的国际团队的一项重要成果。研究团队率先在银晕恒星中发现了第一代超大质量恒星演化后坍缩形成的对不稳定超新星(pair-instability supernova, PISN)存在的化学证据。在此之前,理论研究曾预言这种特殊超新星的存在,但从未被观测发现。该成果证实这一超新星源自于一颗质量高达260倍太阳质量的第一代恒...
2023年6月7日,国际学术期刊《自然》(Nature)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赵刚带领的国际团队的一项重要成果。研究团队率先在银晕恒星中发现了第一代超大质量恒星演化后坍缩形成的对不稳定超新星(PISN)存在的化学证据。在此之前,理论研究曾预言这种特殊超新星的存在,但从未被观测发现。该成果证实这一超新星源自于一颗质量高达260倍太阳质量的第一代恒星,刷新了人们对第一代恒星质量分布的认知...
近期,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袁海龙、白仲瑞、张昊彤等和云南天文台李振威、陈雪飞等,利用LAMOST低分辨率光谱,结合Gaia数据、帕洛玛天文台海尔望远镜光谱数据以及Catalina和ZTF多波段测光数据,发现了一个包含极低质量白矮星前身星的双星系统,且其伴星是一颗不可见的致密天体。该极低质量白矮星的前身星质量约只有0.09倍太阳质量,低于此类天体理论预测的质量下限。该发现对极低质量白矮星的形成模型提...
北京时间2023年1月19日凌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杂志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刘超研究员带领的研究团队的一项重大成果。发挥我国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郭守敬望远镜(LAMOST)超大光谱数据样本优势,结合欧洲空间局盖亚(Gaia)卫星数据,研究团队发现天体物理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理论“恒星初始质量分布规律”会随着恒星金属元素含量和年龄发生显著变化,挑战了恒星初始质量分布规律不变的经典理论,刷新了人...
近期,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郭彦君博士与合作者利用LAMOST DR8中分辨率数据,在早型星双星统计性质方面的研究工作取得新进展。通过对886颗早型星的双星比例、质量比分布和周期分布的分析研究,该工作给出了早型星双星比例与有效温度、金属丰度和投影自转速度之间的关系,为研究早型星的形成及演化提供了统计学参考。该成果发表在国际知名天文期刊《天体与天体物理学》(2022,Astronomy Astroph...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