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理学 膜”相关记录2172条 . 查询时间(0.806 秒)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制备出具有高丁醇透量的超薄硅橡胶膜(图)
橡胶膜 催化 材料
2025/5/8
2025年5月7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能源催化转化全国重点实验室无机膜与催化新材料研究组(504组)杨维慎研究员、班宇杰研究员等利用“竞争性界面溶解-交联”方法,制备出厚度小于10 nm的硅橡胶膜。该膜对1.0 wt.%丁醇水溶液(模拟生物发酵液浓度)的富集浓缩倍数达14倍,液体总渗透量达到110 kg m-2 h-1,性能较现有报道的丁醇富集膜提升1至2个数量级。

真菌同种异体识别是一种关键的生物学机制,能够防止细胞质混合、抵御真菌寄生,并通过诱导细胞溶解性死亡维持种群健康和生态平衡。然而,其分子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前期研究表明,丝状真菌粗糙脉孢菌(Neurospora crassa)中的基因RCD-1在不同菌株中编码两种同源蛋白,即RCD-1-1和RCD-1-2。当不同菌株发生细胞融合时,这两种蛋白介导同种异体识别并触发细胞死亡。尽管RCD-1蛋白与哺乳动物...

能源绿色低碳发展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二氧化碳和氢气的分离对于甲烷高效转化、炼厂尾气回收具有重要意义。与传统分离技术相比,膜分离技术具有能耗低、操作简便和环境友好等优势。因此,开发兼具高渗透性及高选择性的氢气/二氧化碳分离膜成为科技界及产业界的焦点。作为新一代气体分离膜,金属有机框架(metal-organic framework, MOFs)膜制备过程中易产生晶间缺陷,导致选择性较低。

中国科学院兰州分院青海盐湖所在膜制备及分离领域取得进展(图)
膜 分离 金属 有机
2025/2/22
从盐湖卤水中获取锂资源是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卤水成分复杂,Mg2+和Li+水合离子半径相似,镁锂分离难度大。膜分离技术具有节能、高效、环保、操作灵活和成本低等特点,可通过精细调控膜的孔径和表面化学性质,实现对特定离子的选择性分离。但膜的稳定性、耐腐蚀性以及长期使用后的性能衰退仍然是制约膜分离技术应用的主要问题。针对上述问题,青海盐湖所盐湖有机质与硼钾分离技术课题组开发了一种新型的双金属有机框架(MO...

中国科学院研究揭示植物磷酸盐跨膜转运与调控的分子机理(图)
植物 分子机理 蛋白
2025/2/18
2025年1月21日,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张鹏与王永飞团队,在《自然-植物》(Nature Plants)上在线发表了题为Structural mechanism underlying PHO1;H1-mediated phosphate transport in Arabidopsi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解析了首个植物磷酸盐转运蛋白的三维结构,揭示了模式植物拟南芥PHO1;H1外排磷...

2025年1月21日,Nature Plants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张鹏与王永飞团队合作完成的题为“Structural mechanism underlying PHO1;H1-mediated phosphate transport in Arabidopsi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解析了首个植物磷酸盐转运蛋白的三维结构,揭示了模式植物拟南芥PHO1;H1外排磷酸根的分子...

中国科学院研究发展出自噬驱动的细胞膜蛋白靶向降解技术(图)
细胞 蛋白 损伤
2025/2/18
靶向蛋白降解是新的药物研发策略。这一策略利用细胞自身的降解机制,实现对特定蛋白质的选择性清除,在解决传统药物难以触及的“不可成药靶点”方面展现了潜力。

靶向蛋白降解未配对的括号或引号!Targeted Protein Degradation,TPD)作为一种新的药物研发策略,巧妙地利用了细胞自身的降解机制,实现对特定蛋白质的选择性清除。这一技术在解决传统药物难以触及的“不可成药靶点”问题上,展现了巨大潜力和前景。

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所合作发现异常糖基化导致TP53突变型子宫内膜癌恶变的机制(图)
糖基化 基因 蛋白
2025/1/16
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黄锐敏课题组与复旦大学实验动物中心严俊课题组前期基于糖基化相关基因(Glycogene)对膀胱癌开展分子分型,并发现受腔型膀胱癌关键转录因子GATA3负调节的唾液酸转移酶ST3GAL6是膀胱癌的不良预后且参与癌细胞侵袭(Theranostics,2020)。在此基础上,该合作团队于2025年1月10日在Advanced Science杂志上发表题为“MGAT4A/Galec...

中国科学院研究揭示脊髓损伤后室管膜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的谱系命运可塑性(图)
损伤 细胞 神经
2025/1/9
在哺乳动物脊髓发育进程中,干细胞通过增殖、迁移与分化,孕育出多样的神经细胞,进而构建复杂精密的神经环路。而成年后,脊髓神经干细胞特性减弱,难以在脊髓损伤后重现发育过程,导致恢复难度大,使患者终身残疾。成年灵长类动物脊髓是否存有神经干细胞是领域内长久争论的问题,特别是成体脊髓室管膜细胞是否具备干细胞特性尚无定论。

中国科学院上海光机所在基于纳米叠层的宽带减反射膜方面取得新进展(图)
纳米 光学性能 薄膜
2025/1/11
2024年12月26日,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高功率激光元件技术与工程部研究团队在基于纳米叠层的宽带减反射膜方面取得新进展,相关研究成果以“Plasma-enhanced atomic-layer-deposited HfO2–SiO2 nanolaminates for broadband antireflection coatings”为题发表于Optical Materia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