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知识库 佛教艺术”相关记录36条 . 查询时间(2.394 秒)
东晋慧远佛教美学范畴论
东晋慧远 佛教美学 范畴论
2024/1/2
刘运好教授《东晋慧远佛教美学范畴论》发表于《学术界》2023年第7期。文章认为:缘起与性空的审美本体、寂照与专思的审美心理、拟象与有寄的审美表达,是慧远佛教美学的三组理论范畴。其中,缘起与性空揭示了由现象直觉本体、由本体反观现象的审美直觉的形态生成;寂照与专思揭示了由禅定而生智照、由智照深乎禅定的审美观照的因果互动;拟象与有寄揭示了由拟象描述触物、由天乐呈现有寄的象意表达的辩证关系。通过美学范畴的...
《石窟艺术研究(第七辑)》(图)
《石窟艺术研究(第七辑)》 石窟寺研究 佛教考古
2023/9/11
本书收录论文既涉及麦积山石窟、敦煌莫高窟等知名石窟的研究与保护,同时也包括佛教及美术考古论文,对石窟寺研究及佛教考古具有参考意义。
敦煌二篇《观音经讲经文》的发现,说明五代敦煌地区的僧人也从中原内地引进《观音经讲经文》,并以文学感染力的说唱艺行术形式和生动活泼的譬喻及戏剧情节,充分发挥《观音经》的核心旨趣,吸引各阶层皆乐于听经闻法,不仅成功地传播《观音经》的教义,也加速了观音信仰的普及。
彩色波状纹是以汉译佛典为依据绘制成的一种佛光纹饰。该纹饰最早兴起于南北朝的陇右,盛行于唐至西夏时期的敦煌,流传于高昌回鹘时期的西域; 其影响,近及青海,远播日本。彩色波状纹是中国内部以及中外之间文化交流的见证。其出现及流传体现了中国佛教艺术具有的优秀创造力和影响力,也表明中国佛教艺术正是在各民族、各地区的互动、交流中形成的。
从佛教入华之初,以音声传教的形式也随之入华。在慧皎《高僧传》中,专列“唱导”一科,所谓“唱导者,盖以宣唱法理,开导众心也。”六朝以来,僧人为吸引听众,常以佛教经义为根据,增加故事化的成分,形成俗讲。
“文化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中外文明交流互鉴,就要传承保护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坚持正确历史观、国家观、民族观、文化观,持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经变画虽与佛经密切相关,但毕竟是人们对世俗生活的观察、想象与呈现,乃是佛国世界与世俗社会共寓的重要载体。莫高窟经变画以生动形象的图像内容、人物风格和画面构图,阐释佛经教义,映射出佛教中国化、世俗化的历史进程。魏晋至隋唐时期,莫高窟经变画中原本处于中心位置、高高在上的佛陀日渐走下神坛,走入世俗社会,其人性日益多于神性。在这一过程中,经变画内容日渐丰富,世俗元素不断增多,彰显出佛教世俗化的整体发展趋势...
西藏的绘画艺术堪称世界一流,当然它的艺术价值也远不止于它外在精美的艺术欣赏价值,而丰富的宗教文化内涵才是西藏绘画艺术的灵魂所在,也是藏族人民心中无法替代的精神支柱。其中,八宝吉祥图案是人们最常见也是赋予深刻内涵的绘画艺术。
有的佛珠是15颗的,没有“佛头”,有的是14颗子珠,加上一“佛头”,共15颗佛珠。这颗“佛头”是不计算颗数的,“佛头”是念经时来计算圈数的。
梵,是印度语“清净”的意思。呗是印度语“呗匿”的略称,义为赞颂或歌咏。梵呗,亦称赞呗、梵乐、梵音、佛曲、佛乐等,是佛教徒举行宗教仪式时在佛菩萨前歌诵、供养、止断、赞叹的颂歌,后世泛指为传统佛教音乐。佛教音乐源于印度,中国汉地佛曲的发展, 是由梵呗开始的。
台湾佛寺建筑美学的百年思维── 批评基准与表现类型
台湾 佛寺建筑美学
2009/9/4
台湾近百年来的佛寺建筑美学问题,在型塑当代台湾新佛教文化的表现内涵时,极为重要。但因笔者并非专研佛寺建筑的专家,故有关太技术上的专业问题,笔者实无发言资格。底下的这篇讲稿,则是笔者应邀担任1998年国际佛寺建筑展作品讲评的发言稿再补充者,由于当时笔者是以台湾佛教史的研究者来发言,故所侧重的在于佛教历史、佛教思想、佛教文化和佛教美学的认知视野,及其据以评鉴的基准为何。至于所言是否有当?则唯有诉诸高明...
辽鎏金双龙银冠之佛学旨趣----兼论辽与敦煌之历史文化关系
辽鎏金双龙银冠 佛学
2009/9/2
鎏金双龙银冠是辽代较有特色的随葬物品,现存一顶, 发现于辽宁省建平县张家营子的契丹墓中。银胎,模制,再经錾花、表面鎏金而成, 呈直筒状,顶部高耸,如五峰起伏。正中为火焰状摩尼宝珠, 座落于弯 曲而立的三株卷草之上。“摩尼”者,梵语“离垢”之意。 佛经称此宝 珠光净,不为垢秽所染,“意中所须财宝衣服饮食种种之物, 此珠悉能 出生,令人皆得如意。”(1)两侧二龙相对,昂首翘尾,神态栩栩如生。 双龙...
庄浪石窟的开创及其历史文化背景
庄浪石窟 开创 历史文化背景
2009/9/2
庄浪石窟是甘肃省庄浪县城东十六处石窟的总称。其中比较重要的有云崖寺石窟、大寺石窟、红崖寺石窟、西寺石窟、朱林寺石窟、佛沟寺石窟和陈家洞石窟等。初创于北魏,发展于北周,繁荣于明代。以其明代艺术的精美,在全国石窟中独树一帜,具有相当高的研究价值。只是由于其坐落于地域偏僻的关山深处,加之当地经济落后,交通闭塞,传世史籍又少有记载而长期不为人识。近年,我们一直致力于对该石窟的考察与研究,对石窟之内容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