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知识库 真菌学”相关记录286条 . 查询时间(2.255 秒)
【目的】探究油茶根际丛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s,AM)真菌群落对不同季节、土层和品种的响应,为油茶菌根生物技术的研发和集约化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5年生的油茶为研究对象,采集3个季节2个土层5个品种的油茶根际土,采用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探究油茶根际AM真菌多样性与群落组成。【结果】在集约化经营模式下,油茶能与AM真菌形成共生关系,AM真...
改良抗真菌剂或增临床有效性安全性
抗真菌剂 胆固醇 肾脏细胞膜
2023/11/16
国际著名学术期刊《自然》最新发表一篇医学研究论文显示,一种结构改良的抗真菌药其毒性在小鼠和人类肾脏细胞中有所降低,同时保持其抗菌特性。这一进展或增加此类对抗致命真菌感染的治疗方法的临床效益和安全性。
中国科学院昆明分院研究发现与蝙蝠相关的致病真菌对人类健康构成重大威胁(图)
蝙蝠 致病真菌 系统疾病
2023/5/13
众所周知,蝙蝠携带着各种病原体,包括亨德拉病毒、马尔堡病毒、尼帕病毒与埃博拉病毒等,蝙蝠还可以传播真菌病原体,例如导致人类呼吸系统疾病的肺囊菌,食虫蝙蝠也可以携带感染猪和人类的冠状病毒。山地洞穴是蝙蝠的重要栖息地,而人类活动干扰包括旅游探险、农业扩张与栖息地破碎化正严重干扰蝙蝠生存空间,并增加蝙蝠作为人类疾病传播媒介的概率。
陕西省微生物研究所李峻志科研团队介绍
陕西省 微生物所 李峻志 科研团队
2023/6/6
纳米银抑制稻曲病菌的机制获解析(图)
细胞学 分子生物学 稻曲病菌
2023/12/18
近日,中国农科院水稻研究所研究员寇艳君课题组研究发现了纳米银抑制稻曲病菌的细胞学和分子生物学机制,并揭示了纳米银对稻曲毒素合成的调控作用,为利用纳米银防治稻曲病提供了新思路。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交叉科学》(iScience)。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森环森保所在刺盘孢属的分类学研究中取得进展(图)
刺盘孢属 真菌类群 植物病原菌
2022/10/29
刺盘孢属(Colletotrichum)是全球范围内常见的真菌类群,常以植物病原菌和内生菌的形式存在。该属类群可为害寄主叶片、枝干和果实,引起重要的炭疽病,如常见的杨树叶片炭疽病、板栗小枝炭疽病、和芒果果实炭疽病等。因为该类群广泛的分布和造成的经济损失,近年来针对该属的分类学、病理学等研究较多。
中国生物物理学会陈畅组与万一组揭示NO抑制铜绿假单胞菌的新机制(图)
铜绿假单胞菌 绿脓杆菌 抗生素 藻酸盐
2022/9/15
铜绿假单胞菌(PA)别名绿脓杆菌,占全球的院内感染的10%~15% ,铜绿假单胞菌的感染致死率高达约38%,目前的治疗方案主要集中在抗生素治疗,产生耐药性是治疗方案所要面临的挑战。如何有效抑制铜绿假单胞菌及减少其对抗生素的耐药性是临床治疗中的关键难题。针对此科学问题,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陈畅研究员与陕西省微生物研究所万一研究员开展合作研究,于2022年8月17日在 Nitric Oxide 杂...
上海市免疫学研究所李斌课题组及合作团队揭示没食子酸诱导Th-1-like Treg细胞分化并增强抗肿瘤免疫的新机制(图)
调节性T细胞 上海市免疫学研究所 枯草芽孢杆菌 植物乳酸杆菌
2023/4/12
调节性T细胞(Treg)是一类调控体内免疫平衡的T细胞亚群,其特征为高表达转录因子FOXP3。Treg细胞数量或功能异常直接影响疾病的发生发展,如自身免疫病、代谢性疾病和癌症。结直肠肿瘤中Treg至少存在两种亚群即FOXP3high Treg和FOXP3low Treg,且亚群的比例与患者预后相关。已有研究结果表明,结直肠肿瘤浸润Treg细胞高表达免疫检查点蛋白如PD-L1、PD-L2和TIGIT...
日前,《中国生物物种名录》2022版发布,共收录物种及种下单元138293个,其中真菌部分17173个。那么说起真菌,大家首先想到什么呢?“红伞伞,白杆杆”、啤酒还是青霉素?不管在自然界,还是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真菌无处不在、功能多样,对人类的影响也各不相同,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在真菌间交流激活新颖小分子的机制研究中获进展(图)
真菌间交流 新颖小分子 真菌学
2022/9/21
研究揭示乳菇(奶浆菌)专性共生机制(图)
乳菇 奶浆菌 共生机制
2022/9/22
洁白的外貌暗藏杀机——致命白毒伞的诱惑 (邓旺秋 第22期易菇大讲堂)
白毒伞 邓旺秋 易菇大讲堂
2022/7/23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王大成/丁璟珒课题组和北生所邵峰团队合作揭示细菌效应蛋白拮抗宿主抗细菌自噬的分子机理和细胞选择性自噬的通用机制(图)
丁璟珒课题组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细菌效应 沙门氏菌
2022/9/15
真核细胞的经典自噬是细胞在营养缺陷时实现胞内物质循环再利用的重要信号通路,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自噬通路也可以选择性地感知并抵御入侵的病原细菌,这一过程也被叫做抗细菌自噬或者异源自噬(Xenophagy)。2019年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邵峰团队首次揭示了异源自噬的分子机制。细菌入侵宿主细胞后,细菌所在内吞泡上的V-ATPase感受到细菌感染引起的内吞泡破坏,招募自噬机器ATG16L1复合体活化自噬标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