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知识库 教育史”相关记录138条 . 查询时间(2.953 秒)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一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在中国历史上首创私学,学生达三千之众。孔子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和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学习问题的见解和主张,构成了他的学习思想。孔子的学习思想是宝贵的文化遗产,特别是关于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的论述,在倡导学习、重视教育的今天,仍然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全面抗战时期知识女性女子教育观念
全面抗战时期 知识女性 女子教育
2024/4/10
全面抗战时期,以女教育家为代表的知识女性发表大量关于女子教育的言论,她们针对社会上贤妻良母主义的论调,强调女子教育是关于人的教育,她们主张培养女子独立人格,提倡男女教育机会平等,提倡扶助女子教育。在教育内容方面,她们反对实施女子家事教育,主张男女教育内容相同。同时她们认为,在战争特殊时期,女子教育应适合抗战形势需要与社会发展需要,除学习专业课程之外,女子教育应服务社会,加强培训女子职业技能和服务意...
孔子君子教育思想内涵影响略论
儒家哲学 教育思想 君子文化教育
2022/7/26
张岱年先生言“儒家哲学是教育家的哲学”(张岱年:《儒家哲学是教育家的哲学》)。从孔子开始,无数儒家从个人教育实践和前人薪传经验中总结出各种教育思想,蔚然大观,几成哲学。《论语》一书集中反映孔子的教育哲学与思想,很多内容都是对孔门师徒论道、讲学的生动再现和记录,而君子之论贯穿诸篇,故所谓“《论语》一书无非君子教育”(唐文治:《唐文治国学演讲录》)。
试论中国近代教学论学术思想的“中国气派”
教学论 中国近代 中国气派 中国气论
2021/7/23
我国近代教学论学术思想的中国气派是指教学论在晚清民国时期110年历史长河中,在中西文化之冲突与融合的背景中,经由“中国化”过滤后的历史定格。我国近代教育家群体所创造的教学论学术思想的中国气派,是以中国气论为哲学基础,将“中国气氛”“中国气质”“中国气度”“中国气魄”“中国气息”这五个中国元素“气化”而成的物质力量,其“适切性”“民族性”“现代性”“政治性”“诗范性”的近代特征对于当今打造“中国气派...
1946年11月1日,已各自复课的清华、北大、南开三校师生齐聚北平,举办了盛大的“西南联大九周年校庆庆典”。虽然实体意义上的西南联大这所战时组建的庞大学校业已解散,但在抗战中缔造的联大精神,却让出席此次庆典的师生铭记难忘———梅贻琦、黄子坚、胡适等三校代表纷纷到会致辞,追忆过往,也为后世研究者留下一笔珍贵的口述史史料。
1946年11月2日,北平《世界日报》曾以较大篇幅报道过“西南联大九周年校庆...
1947年的《大学投考指南》(图)
1947年 大学投考指南
2020/6/11
随着高考成绩揭晓,填报志愿、选择一所心仪的大学就成了莘莘学子及家长们最关心的事情。早在民国时期,选择大学也是一件伤脑筋的“技术活”,这从民国时期发行的《大学投考指南》里就可了解。这本旧书出版于1947年,32开本,采用了当时书籍常见的右翻页竖排版印刷。主编者于澄,出版者为实学研究社,总发行单位为上海新生书局。封面设计非常简洁,最上方是“大学投考指南”六个繁体大字,书页中部有“民国三十六年新编增订本...
延安时期教育名家徐特立的教育情怀
徐特立 延安时期 教育信仰 革命精神
2018/5/24
延安时期的教育家们既是教育家,也是革命战士,他们胸怀国家,志在救国,具有坚定的教育志向和独特的教育理念。徐特立先生正是延安时期最有影响力的教育家之一,他运用多种方式在延安进行扫盲教育活动并不辞辛劳创办各级各类学校,为陕甘宁边区的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尤其是他矢志不渝的办学追求、甘为教育献身的坚定信仰和孜孜以求于共产主义教育事业的精气神,极具借鉴意义和精神鼓舞性,这些特质在新时期也应继续并加以推广...
近代国民教育实践路径探索及启示——以蔡元培“修身”之道为例
蔡元培 国民教育 修身之道
2016/11/25
蔡元培的国民教育实践路径探索主要分为实践内容体系建构、实践方法运用、实践原则遵从。国民教育需要通过一定的路径实践人格"完善"、"完全"之目标。这一探索在理论和实践上对近代国民人格塑造、提升国民综合素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对今天的公民道德教育也有一定的借鉴性。
民国福建社会“代际流动”研究——以清寒学生大学奖学金获得者群体为研究对象
奖学金 民国 福建 代际流动
2016/1/17
通过对民国福建清寒学生大学奖学金获得者群体进行典型性研究,我们可以发现:首先获奖学生父辈或在他们青少年时已去世,或是失业,或是从事低声望的职业,即都属于社会底层人士。而获奖学生从事的职业或是属于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或是属于专业技术人员阶层,即都属于社会的中上阶层。换言之,民国福建社会存在剧烈的“代际流动”。政府设立大学奖学金则在获奖学生向社会上层流动中扮演关键角色,获奖学生通过海外留学成功实现向...
教育史研究中的人物研究是值得关注的重要内容。然而,近年来的教育史人物研究却陷入了困惑和迷茫的境遇,其主要原因在于研究中“人文精神”的不在场。“人文精神”是教育史人物研究不可或缺的内在要素,而这种要素的缺失究其内部原因主要归于研究中的人文性理念不足、多元性研究方法不足以及对于当下教育实践和改革的关照不足等。因此,教育史人物的研究和评价应该通过正确地定义研究概念、运用“视阈融合”的方法以及加强对现实教...
科举停废后的私塾改良
私塾 改良 地方教育 民国时期
2013/11/14
科举停废后,中国政府和教育家发起现代教育改革对乡村实施义务教育。由于中国传统的教育与新式学校教育格格不入,实行新式学校教育造成了地方及学生家长的财政负担过重,新式学校教育难以得到地方民众的支持等多种原因,中国政府的教育现代化的努力遭到地方的抵制。在中国许多地方,改革者的目标没有达到,许多地方没有建立新式学校,家长仍希望和选择送子女去私垫,在相当程度上,地方上的私塾继续以传统的方式运作。为了适应地方...
东胡遗裔,俗同匈奴,是慕容鲜卑传统的社会教育,在入居辽西、始慕华风之后,慕容鲜卑的文化教育中出现了汉文化元素。在慕容蝅的助推之下,前燕“移风易俗”,渐进地出现了官学教育,而接受官学教育旋即成为慕容鲜卑人出仕为官的基础。前燕官学教育的出现,在客观上促进了慕容鲜卑在思想观念以及制度文化层面的社会变迁。
“史论结合”就是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通过对事物已经过去了的发展过程、当前正在发生和即将发生的发展过程及相关事实的总和的全面研究,全面把握事物的历史发展实际,并进一步发现相关事物的发展趋势和规律性,提出更加科学的理论及指导事物进一步健康发展的科学观点。教育研究中实行“史论结合”不仅是可能的,而且它能够极大地提高教育研究的水平,从而有助于教育事业更加健康地发展。教育研究者要很好地在教育研究中实行“史论...
治学思想是先秦圣哲孔子思想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以《论语》为个案分析,从认识论的角度对孔子治学思想作全面的梳理和提炼;在“学”的内容,“学”的方法和态度,“学”的目的和意义三个层面进行阐释,期待能对孔子治学思想形成全面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