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 >>> 艺术学 >>> 戏剧 >>> 戏剧史 >>>
搜索结果: 16-30 共查到知识库 戏剧史相关记录105条 . 查询时间(1.922 秒)
流派的传承与时代的发展有紧密关系。梅的传人中,有许多女弟子,如言慧珠、李玉茹、童芷苓、罗蕙兰、顾正秋、丁至云、杜近芳、沈小梅、张春秋、陈正薇、杨秋玲、李玉芙、李炳淑等。她们或拜师,或亲聆指教。她们共同的特点是意识到并充分利用、发挥了她们女人演女人、不言而喻会超越男性演员的生理与心理之优长,从而使梅派艺术愈加曼妙多姿,柔媚动人,人戏合一,耐看乐赏,符合观众不断提高和变化了的欣赏口味。自然,要唱出梅派...
对梅派艺术传承的最大功臣自是我们尊敬的梅派掌门人梅葆玖。他对梅派艺术的执着与忠诚,使梅派大旗始终在中国京剧的天空中飘扬,并众望所归地成为梅派最具权威的传承人。他使最纯正的梅风、梅韵风行天下,因而桃李无数。北京的李胜素、上海的李国静、湖北的张慧芳、台北的魏海敏,作为优秀梅派传人都在已崭露头角后再来拜师深造。
对梅派艺术传承的最大功臣自是我们尊敬的梅派掌门人梅葆玖。他对梅派艺术的执着与忠诚,使梅派大旗始终在中国京剧的天空中飘扬,并众望所归地成为梅派最具权威的传承人。他使最纯正的梅风、梅韵风行天下,因而桃李无数。北京的李胜素、上海的李国静、湖北的张慧芳、台北的魏海敏,作为优秀梅派传人都在已崭露头角后再来拜师深造。
京剧在20世纪经历了从“旧形式”到“最顽固的堡垒”的话语演变。这些话语的产生及转换揭示了京剧在不同历史时期被赋予不同的意识形态内涵,同时也说明了“五四”以降人们一致的忽略京剧形式本身的自主性,而将其与意识形态两相对应的思维。本文在批判这种思维的基础上,提出“民族形式”的概念对于今天京剧的发展依然具有启发意义。
范钧宏的剧作与剧论(三)     范钧宏  剧作  剧论       2013/6/9
范钧宏曾经说过:“我主张在新编历史剧的领域里,应当提倡百花齐放,有的可以侧重于史料记载,有的无妨取材于演义小说,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但无论如何,历史剧的古为今用,寓教育于娱乐之中,都必须明确起来。否则就谈不到京剧改革,也无以对“新编历史剧”之“新”。他的创作,实践了这一主张。不论取材于演义小说的《猎虎记》、《初出茅庐》、《杨门女将》等“历史故事剧”,还是侧重史料记载的《强项令》、《夏完淳》、《锦车...
贯穿20世纪文学的最大问题是大众化问题,它经历了来自于各国家、各时段政治、经济、文化的多重考验和折磨,从近代化和现代化并存的语境中一路跌跌撞撞、絮絮叨叨地走来,最终滑入后现代的陷阱,这不免令人惊叹它的生命力之长久,或者,毋宁说,症结之顽固。
禁演停演一批剧目之后,京剧演出剧目就出现了巨大的真空。所以,与禁演相呼应,戏曲改进局(田汉任局长)、戏曲改进委员会(周扬任主任委员)、中国戏曲研究院(梅兰芳任院长)在1949年、1950年、1951年相继成立,他们面对的是当时几乎让所有戏曲人都深感困惑的“戏改”使命。
发生于1954年底到1955年,并且直接接通了“百花年代”的戏改大讨论,是构建在“移步不换形”风波延长线上的一场重要的争鸣活动。它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当时的文学艺术界还没有被诸多的“批判”事件困扰,不少京剧演员、作家、关心京剧的人士还有不少发言的空间。这个宝贵的空间使得他们把自己对戏改的诸多真实想法记录了下来。前注引梅兰芳先生关于自己演时装戏失败的体会,并由此提出对京剧现代戏的忧虑,就是发表于这次争...
现代戏大跃进缘起于1958年6月的“戏曲表现现代生活座谈会”,会议提出“以现代剧目为纲”的戏曲工作方针和“戏曲大跃进”的口号,文化部副部长刘芝明在总结发言中说要求戏曲工作者苦干三年,“争取在大多数的剧种和剧团的上演剧目中,现代剧目的比例分别达到20%至50%。”(22)。至此,中国京剧1950-1960年代以排斥和改造既有剧目,提倡新编戏为开端,已经进入了从新编戏到唯新编现代戏到唯现代革命样板戏的...
弋阳腔最早进入南昌,大约是明初弘治,正德年间,它在南昌的演出活动原有两个地方:一个是王府,一个在庙会,明代初期南昌的庙宇很多,凡遇迎神赛会,都要演戏,尤其是每年七月十五的中元节,便要举行超度亡魂祭祀的盂兰大会,自宋以来,例应搬演目连救母故事,而弋阳腔班社正能演出这种戏剧,由是“目连戏文”,遂成为南昌寺庙的应节戏而大量演唱①。
"五四”前后在河北大地上崛起的河北梆子、话剧、评剧等新兴戏剧,不仅在河北剧坛焕发着夺目的光彩,而且在中国戏剧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篇章,推动了中国戏剧的现代化进程。
2001年5月18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首次宣布了19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在通过的这19项文化遗产中,中国昆曲名列前茅。中国昆曲何以获此殊荣?从中国戏剧的角度看,昆剧是民族戏剧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真正的“文士戏剧”,也代表了民族戏剧的最高水准;从中国文学的角度看,昆之文学是中国传统文学、特别是中国韵文学的继承和延伸;从中国音乐的角度看,昆曲唱在根本上是由我们汉民族的“文”(文字、文...
This article explores Victorian and modern ideas of theatricality and performativity by examining the work of the sensation novelist, actress, singer, lecturer and magazine-editor Florence Marryat (18...
顾一樵是中国现代戏剧的先驱者。本文旨在把其剧作放到中国现代戏剧史这一特定的历史背景下,来分析其得失和影响,以及其独特性与价值所在。
英国剧作家彼得·谢弗以其与同时代剧作家无可比拟的深邃性和思想性,表现出对人类精神状况的深深的忧虑和反思。在其剧作《伊库斯》中,通过对西方基督文化中成长的少年——艾伦的超出流俗行为的形象描绘,展示了人与外在世界、人与自身信仰、人与自身所处文化环境难以调和的矛盾和冲突,探析了作为主体精神“上帝”和作为客体精神“上帝”对人主体人格的不同作用和影响,揭示了作为主体的“人”在精神界域中的尴尬处境和难以突破的...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