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 >>> 文学 >>> 东方文学 >>> 印度文学 日本文学 东方文学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76-90 共查到知识库 东方文学相关记录160条 . 查询时间(4.656 秒)
面对青春期的孤独迷茫和存在感的缺失,“芥川文学奖”得主青山七惠和金原瞳用细腻敏锐的笔调分别述写了两个女孩困惑苦闷和求索努力。不同的是,一个选择怀着“既不悲观、也不乐观”的态度淡然处之,一个在“身体改造”的反叛中明白生命的重要。淡淡的哀婉和诡异的震撼,正如菊与刀一样,带给我们复杂阅读感受的同时,也告诉我们,青春的痛苦和困惑,也是丰富生命价值的重要内容。
《支那史》系日本市村瓒次郎与泷川龟太郎合撰,该书于1903由教育世界社译印出版,并出现了《中国四千年开化史》、《新体中国历史》等几个不同的编译本。该书用章节体撰述,重视文明史的写作和图表的应用,且薄古重今,颇具特色。它的几种译本内容虽有不同,但均作为教科书在中国学堂广泛流行,对清末民初的中国社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尽管普列姆昌德的创作一直围绕着农村和农民生活题材,而且《舞台》等小说也表现出一定的乡土生活气息,但评论界一般不从乡土文学的角度来考察他的创作;印度现代文学史上真正富于乡土文学特色,而且评论界也从乡土文学的角度加以认知的作家,是印度孟加拉语文学中的毗菩提菩山·班纳吉,但颇令人深思的是,在毗菩提菩山的创作中,我们很难发现甘地主义对文学影响的痕迹。
印度传统的村社曾经是引起马克思高度重视的社会问题。在《不列颠在印度的统治》一文中,马克思说:“从地理上看,一个村社就是一片占有几百到几千英亩耕地和荒地的地方;从政治上看,它很像一个地方自治体或市镇自治区。”印度村社在经济上自给自足,没有什么现代社会的法制观念,而是以传统的道德维系着社会的结构。几千年来,无论印度社会生活如何变化,可是其村社式的社会结构却始终没有改变。
中日两国的文化交流,不仅历史悠久,而且形式独特。从历史看,可以上溯到秦汉执教,至少已有两千余年;就形式而言,人员往来受大海阻碍,书籍成为接受文化的主要载体。近年,王勇教授提出“书籍之路”概念,意欲突破“丝绸之路”的传统思路,构建东亚文化交流的新模式。这一学术创意,受到国内外舆论与学界的关注,本书就是迄今为止上述研究的一个总结,意在阐明中日“书籍之路”的文明含义:如果说丝绸是中华物质文明的象征,那么...
《汉籍在日本的流布研究》一书,由江苏古籍出版社于 1992 年 6 月出版。为《古文献研究丛书》之重要一卷。执笔者严绍璗先生,生于上海,学于北大,后留校任教至今。现为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比较文学•比较文化研究所所长。 全书共分上下两编,上编以“汉籍流布概论编”为题,下编总括为“汉籍流布特藏编”。 各为五章。 上篇中,每章均以固定专题为纲,以原典实...
读《日本古陶瓷》     日本文化  日本古陶瓷       2009/1/19
《日本古陶瓷》,施永安著,吉林美术出版社1992年12月版。 吉林美术出版社在“出版说明”中声称:“1992年,恰逢中日恢复邦交20周年。此际,我们出版了这部《日本古陶瓷》一书,作为纪念。”这大概是出版社方面的理解,作者绝不像是为了配合政治形势而撰写此书的。 为什么这么说呢?这么一部填补空白的学术专著,非一朝一夕能成;即使从内容上判断,也不是一本应景之作。当初购买此书时,即惊讶国内日本学研...
大约10来年前,写过一篇《藏书专题》之类的随笔,提到书房一角渐成气候的旅日华人学者著作,呼吁国内日本学界关注、容纳海外华人学者的高水平研究成果。 记得一次出访东京,闲逛神保町旧书街,发现刘岸伟的《東洋人の悲哀》,翻看几页便解囊购进,当晚在旅舍一气读完。那时国内的日本学界还徘徊在语言文学的启蒙阶段,而一批出国留学人员已经成才,在国外出版高层次学术著作,对我冲击很大。 刘岸伟就读东京大学,《東...
随着中日学术交流的开展,一批研究日本学的新锐脱颖而出,刘岳兵为其中佼佼者之一。其新作《日本近代儒学研究》让读者眼前一亮,确为中国的日本学研究注入一股新风。此书是他的博士论文,2003年6月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笔者是怀着欣喜的心情和探求的态度仔细阅读了这本书。
本期“日本文化”专刊,共分“哲学思想”、“文学艺术”、“历史人物”、“社会文化”四个专栏,收录国内外学者论文16篇。利用编辑部预留的导读版面,在此简单回顾中国认知日本、研究日本的历史,为读者提供广阔的思考空间和自由品读的指向。 中国与日本究竟相隔多远?我不是地理学专家,也不懂测绘技术。这里讨论的“距离”,只是一个历史概念,或是一种心理尺度。 查阅古代文献,《汉书》模糊地说在“乐浪海中”,《...
明代嘉隆间倭寇海盗与中国资本主义萌芽。
日本的中国学方法论     方法论  中国学  日本       2009/1/15
作爲專事日本學研究的中國人,對日本的中國學研究動態不能不予以關注。尤其在傳統文化領域,無論中國的日本學還是日本的中國學,往往使用相同的文獻,涉及類似的主題,“知己知彼”是爲治學之要。 大概因爲上述原故,探討日本中國學之歷史與現狀的重要著作,幾乎多出自精通日本學的中國學者之手。比如,北京大學嚴紹璗教授的《日本中國學史》(第一卷)(江西人民出版社,1991),系統梳理千餘年來日本中國學發展變遷之...
日本的鲁迅研究历史很长,研究家很多,具有相当多的成果和相当高的水平。我2005年4月至8月在日本爱知大学国际中国学研究中心讲学期间,感到日本鲁迅研究对我们有很多启示。   拿成为上世纪40年代以后日本鲁迅研究起点的竹内好来说,给予我们的启示是:要推动鲁迅研究前进,就一定要“从思想方法开始进行变革”,不能总在前人的模式中进行反复的诠释而不敢有所创新,而应冲破已经预设好的思维窠臼,提出发现问题、解...
回顾本所的创业史,光隶属大学就“一波三折”:研究所创办于1989年,当时取名“杭州大学日本文化研究中心”;1998年杭州大学并入浙江大学,研究所随之更名为“浙江大学日本文化研究所”;2004年主要成员分批离开浙江大学,重新组建后称“浙江工商大学日本文化研究所”。
对中国文化的追怀与对现实中国的痛惜 中江兆民是日本明治时代自由民权运动的理论代表,他的思想深受中国思想文化的影响,如他说“民权至理也,自由平等大义也。”“此理早为汉土孟轲、柳宗元看破,非欧美专有也。”(《中江兆民全集》第10卷第177页。本文引文均为笔者直接译自《中江兆民全集》,岩波书店,1983-1986年。以下只注卷数和页码。)其思想得之于中国文化资源之处已无须在赘述。他对“三代之法”(11...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