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知识要闻 表与界面物理学”相关记录70条 . 查询时间(2.578 秒)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宋延林课题组在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界面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图)
宋延林 钙钛矿 太阳能电池 界面
2024/11/4
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具有优异的光伏性能和低成本溶液加工性能,已成为一种前景广阔的光伏技术,近些年来备受关注,其光电转化效率从最初的3.8%迅速提高到26%以上。钙钛矿太阳能电池中钙钛矿活性层和相关电荷传输层的界面研究对于进一步提高电池的效率和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
钙钛矿太阳能电池不断提高的能量转换效率对于光伏行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金属有机-无机杂化钙钛矿材料因其出色的光电性质成为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关键组成部分。然而,由于这类材料中不平衡的载流子扩散长度与提取速度,导致光生电子和空穴的复合,进而限制了光电转化效率的进一步提高。因此,平衡钙钛矿光伏器件中光生电子与空穴的分离提取效率对提升器件性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发现单极子拓扑态(图)
拓扑 观测 界面
2024/9/16
在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国科学院稳定支持基础研究领域青年团队专项、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研究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的资助下,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态物理国家研究中心陆凌研究员课题组的的程恒斌、杨靖宇与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的汪忠教授合作,基于拓扑能带理论将狄拉克质量设计成单极子构型的空间分布,并在声子晶体中首次实验观测到这种由三维拓扑点缺陷诱导的拓扑带间模式--单极...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岛团队在5d铱氧化物异质界面中发现稳定可控的单原子层二维电子气(图)
界面 原子 二维电子
2024/11/11
2024年9月3日,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院强磁场中心杨晓萍研究员课题组和合作者,在5d铱氧化物异质结构的绝缘体-金属转变方面取得新进展,在局域于异质界面IrO2中发现稳定可控的单原子层二维电子气。该成果2024年7月在线发表在国际期刊ACS Applied Electronic Materials上。
上海高研院在钙钛矿光伏领域取得新进展(图)
钙钛矿 太阳能电池 界面
2024/10/14
钙钛矿太阳能电池(PSCs)因其廉价的材料成本、易于制备大面积器件以及较高的光电转换效率等优点受到了广泛关注。但是钙钛矿的溶液加工和低形成能不可避免地导致在钙钛矿层的体内和界面上形成大量缺陷。这些缺陷可作为非辐射复合中心,严重阻碍载流子的传输。这最终导致开路电压大幅下降,尤其是在倒置PSCs中的钙钛矿与电子传输层之间的界面处,因此,钝化这些缺陷对实现高效稳定的PSCs至关重要。
中国科学院沈阳分院青岛能源所在可再生微米硅负极领域取得新进展(图)
纳米 颗粒 电解质 界面
2024/8/16
相比于传统纳米硅负极,微米硅负极在材料成本、振实密度、电极制备工艺方面具有巨大的优势。研究发现,在光伏硅片切割过程中产生的光伏硅废料具有成本低廉、来源广泛及纯度高等优势,可以作为微米硅负极材料的理想来源。由于微米级硅颗粒在锂化过程中会产生近300%的体积膨胀,导致其极易破碎粉化进而引发容量的急速衰减。传统微米硅负极的改性方法主要集中于对其进行碳包覆或引入高强度粘结剂,虽然此类改性方式取得了一定的效...
中国科学院青岛能源所金属电池负极研究取得新进展(图)
金属电池 电解质 界面
2024/8/11
金属电池负极SEI(solid electrolyte interphase,固体电解质界面相)是电池内部传输离子、阻隔电子的重要界面层, 其性质以及稳定性直接影响着电池性能。尽管现有研究报道充分证明了金属氢化物(氢化锂、氢化钠)是SEI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作为近些年才被发现的无机组分,针对SEI中高含量金属氢化物的离子传输机制、自身稳定性,尤其是其与电池性能的偶联关系仍鲜少被深入探究...
上海高研院在高碳效费托合成制α-烯烃研究取得新进展(图)
合成 反应机理 活性 界面
2024/7/20
长链α-烯烃是聚烯烃产业升级、PAO润滑油生产及直链高碳醇的关键原料。商业化的α-烯烃主要通过乙烯齐聚制备得到,但其合成技术及80%以上全球产能受Chevron Phillips, Shell、Sasol、SABIC、Linde、INEOS等国外公司掌控。基于我国资源禀赋特征,发展费托合成制烯烃(FTO)技术是解决我国α-烯烃对外依存度过高、保障我国产业链和供应链安全稳定的重要手段。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学者实现手性及极化可控的一维半导体条带阵列精准原子制造(图)
半导体 原子 界面 耦合
2024/8/25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52025023、52322205、52250398)等资助下,北京大学刘开辉、中国人民大学刘灿、中国科学院魏钟鸣和丁峰等人合作,在二硫化钨(WS2)条带阵列精准原子制造方面取得进展,相关成果以“具有可控手性与相干极性的二硫化钨条带阵列(WS2 ribbon arrays with defined chirality and coherent polarity)”为...
2024年5月31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化学动力学研究中心分子光化学动力学研究组袁开军研究员团队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李介博副教授等合作,利用飞秒时间分辨光谱,实现了MXene/分子复合体系界面热电子和分子的超快动力学实时观测。实验揭示了MXene表面热电子直接转移以及热电子散射的超快过程,加深了对二维材料超短时间尺度动力学的理解。
提高移动设备的利用率是建设信息无障碍环境的首要任务之一。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主流移动终端设备及其搭载的应用程序,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工具。目前主流移动设备主要通过触摸交互技术实现系统与用户间的信息传递,这需要用户灵活使用手部精细动作在显示界面上进行操作。然而,这种方法无疑给患有上半身运动障碍的人带来了诸多不便。如何让触摸屏界面的使用不仅仅局限在手部,从而适用于更多特殊人群,对研究人员来说是一...
水系锌金属电池(AZMBs)作为一种高安全、低成本的电化学储能技术,因其高比容量(820 mAh g-1)和合适的氧化还原电位(-0.76 V vs. SHE)而受到广泛关注。然而,析氢反应(HER)、锌腐蚀以及锌枝晶生长严重影响了水系锌电池的性能,尤其在低温工作环境下应用仍面临极大挑战。从本质上讲,上述问题来源于锌离子在电极/电解质界面上的无序行为,包括高的[Zn(H2O)6]2+脱溶能垒和缓慢...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发现催化产物主导催化剂活化的新现象(图)
催化剂活化 纳米 界面
2024/4/29
2024年4月29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催化基础国家重点实验室纳米与界面催化研究中心(502组群)包信和院士、傅强研究员团队在反应诱导催化剂表界面结构动态演变研究中取得新进展,发现逆水气变换反应产物H2O和CO先后主导氮化钼催化剂的表面活化,导致其表面重构为活性更高的氧化钼和碳化钼结构,进一步增强了催化活性,促进了表面碳化,催化活性和催化剂活化之间呈现正反馈的关联机制。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物所提出乙烯电催化环氧化制环氧乙烷新策略(图)
电催化 环氧乙烷 纳米 界面
2024/4/19
2024年4月19日,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催化基础国家重点实验室纳米与界面催化研究中心研究员包信和以及研究员汪国雄、高敦峰团队,在乙烯电催化转化利用方面取得了进展,提出了反向单原子掺杂策略,实现了高活性高稳定性的乙烯电催化环氧化制环氧乙烷。
中国科学院沈阳分院大连化物所提出乙烯电催化环氧化制环氧乙烷的新策略(图)
乙烯电催化 纳米 界面
2024/5/24
2024年4月16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催化基础国家重点实验室纳米与界面催化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院士包信和、研究员汪国雄和高敦峰团队在乙烯电催化转化利用方面取得新进展,提出反向单原子掺杂策略,实现了高活性高稳定性的乙烯电催化环氧化制环氧乙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