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学 >>> 农学总论 >>> 农业基础学科 >>> 农业数学 农业气象学与农业气候学 农业生物物理学 农业生物化学 农业生态学 农业植物学 农业微生物学 植物营养学 农业基础学科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知识要闻 农业基础学科相关记录8985条 . 查询时间(2.571 秒)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作物病毒病害监测与防控创新团队研究发现,水稻黑条矮缩病毒参与调控寄主根际细菌群落的动态变化,进而影响水稻抗病性。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微生物组(Microbiome)》上。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智慧气象与农业气候资源利用”创新团队,采用第六次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MIP6)的气候模式与作物模型模拟嵌套方法,揭示了黄河流域玉米不同生态区的水分利用效率(WUE)提升的技术路径。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清洁生产杂志(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上。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粮食作物真菌病害监测与防控创新团队研究发现,玉米在遭受镰孢茎基腐病胁迫时招募芽孢杆菌作为核心抗病菌群抑制病害。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微生物组(Microbiome)》上。
为促进信息技术与生物技术深度融合,2024年11月1日,华为云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总裁尤鹏带队参观调研国家菌种资源库,并就微生物大数据和智能设计进行了座谈。中国农业科学院重大任务局副局长谷晓峰参加调研。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作物病毒病害监测与防控创新团队在《微生物组》(Microbiome)杂志上在线发表题为“Dynamic alterations and ecological implications of rice rhizosphere bacterial communities induced by an insect-transmitted reovirus across ...
水稻是全球一半以上人口的主食,然而稻米中有毒元素砷含量往往较高,而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如锌、铁、硒)含量较低,全球超过20亿人微量营养素摄入不足,造成隐性饥饿。因此,提高稻米中必需营养元素含量并降低砷积累,对于改善人类营养和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百合(Lilium spp.)是百合科百合属多年生球根植物,具有“三好百合”和“球根花卉之王”之美誉。其花朵硕大优美、气味芬芳,同时兼具食用和药用价值,因此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百合喜冷凉湿润气候,生长适宜温度为22-28℃,通常环境温度高于30℃会造成百合植株矮小、花蕾发育不良,进而降低百合品质。因此,解析百合响应高温的分子机制,应用分子生物技术培育耐热百合栽培品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沙尘气溶胶是大气气溶胶最主要成分之一,主要来源于沙漠、干旱及半干旱地区地表风蚀、土壤再悬浮以及农业和工业活动等。中国西北地区拥有中国80%的沙漠,其中塔克拉玛干沙漠作为世界第二大沙漠,紧邻青藏高原。青藏高原作为“世界第三极”,对大气环流和气候有重要的影响。然而,目前关于塔克拉玛干等沙漠的沙尘如何影响青藏高原地区尚不清楚,而且对夏季沙尘气溶胶的关注较少。
为加快推进农业微生物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工作,2024年9月27日,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环境与植物保护研究所李勤奋副所长一行到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调研国家农业微生物种质资源库并考察交流农业微生物资源发掘与利用工作,资划所科技与成果转化处李虎研究员、农业微生物资源团队魏海雷研究员及部分团队成员参与调研。
稻田和旱地作为我国两类最主要农业土地利用类型,同步分布于中国东部粮食主产区,并担负着我国大宗农产品生产的重任。稻田长期淹水耕作下土壤水分条件显著区别于旱地土壤,系统研究跨气候带尺度稻田和旱地土壤有机碳形成途径与保护机制,对我国东部粮食主产区耕地地力和土壤固碳减排管理均具有重要意义。亚热带农业生态所苏以荣研究员、陈香碧研究员团队,运用区域调研、生物标识物分析结合同位素示踪模拟试验,系统解析了我国东部...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蔬菜病害防控创新团队揭示了抗病R基因可重塑植物根际微生物群落,通过招募有益微生物作为核心微生物种群,构建更加稳定复杂的微生物网络结构,从而提高植物抗病性。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微生物组(microbiome)》上。
我国东北黑土区是世界四大黑土区之一,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虽然仅开垦百余年,但东北黑土层厚度已降至30cm左右。黑土变薄、变瘦的原因在于土壤侵蚀,尤其是沟道侵蚀加剧了土地破碎化。东北黑土区约有66.67万条侵蚀沟。其中,耕地承载了近3/4的侵蚀沟,且90%侵蚀沟仍在发育,威胁黑土区生态环境与粮食安全。有研究明确了侵蚀沟的发育受到气候、地形及人为活动的影响。而这些因素及其耦合作用对侵蚀沟发育的贡...
我国东北黑土区是世界四大黑土区之一,为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虽然仅开垦百余年但其黑土层厚度已降至30cm左右,土壤侵蚀是黑土变薄、变瘦的主要原因,尤其是沟道侵蚀加剧土地破碎化,东北黑土区约有66.67万条侵蚀沟,其中耕地承载了近3/4的侵蚀沟,且90%侵蚀沟仍在发育,严重威胁黑土区生态环境与粮食安全。以往研究虽已明确侵蚀沟发育受气候、地形及人为活动的影响,但这些因素及其耦合作用对侵蚀沟发育的贡献...
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大气科学先进计算实验室(LACAR)利用基于国产神威海洋之光超算自主研发的全球对流解析模式,开展了为期一个月的次季节尺度数值预报试验,成功预测了2020年日本及周边地区的大范围梅雨事件。进一步结合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通过与全球变网格和传统低分辨率试验进行比较,深入探讨了西太平洋赤道降雨过程对中高纬度地区环流及降雨的影响。研究成果以“Global convection-per...
2024年8月31日,水土保持科学与工程学院(水土保持研究所)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的邓蕾研究员团队,在Cell Press旗下《Cell Reports Sustainability》上发表了题为“Future soil organic carbon stocks in China under climate change”的研究论文。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水土保持科学与工程学院(水...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