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生物学 >>> 植物学 >>> 植物地理学 >>>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知识要闻 植物地理学相关记录158条 . 查询时间(2.113 秒)
记者从四川大学获悉,近日四川大学与广西植物研究所等单位联合宣布,发现了一种生长于广西喀斯特地貌区的极危柏科新物种——广西黄金柏。此项研究成果近日已发表在国际权威植物分类学杂志《分类群(TAXON)》上,为柏科植物大家族再添新成员。
我国科研人员在云南无量山进行野外考察时,发现樟科桂属植物新种,命名为“华樟”。相关研究成果近期发表于《西北植物学报》上。
被子植物的花朵绚丽多彩,被子植物的种类丰富繁多。被子植物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生活资源。但是,由于缺乏关键性化石证据,被子植物来源问题却一直困扰着生物学家。2024年8月26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王鑫和深圳市兰科植物保护研究中心高级工程师陈利君共同为被子植物的起源和演化提供了新的证据和看法。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期刊《植物》(Plants)上。
近日,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昆明植物园迁地栽培的无柄醉鱼草(Buddleja sessilifolia)首次开花,标志着昆明植物园在该物种保护方面取得重要进展。无柄醉鱼草最初由包世英先生代孙必兴先生于1983年在《云南植物志》中发表,由于形态上有相似,它曾一度被作为大花醉鱼草(B. colvilei)的同物异名处理,并与之合并。然而,随着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研究的深入,无柄醉鱼草最终被确认为一独立...
云南大围山管护局河口管护分局联合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科研人员发现了列当科假野菰属一新种——河口假野菰,这一成果近日发表在国际期刊《系统植物学》上。
2024年6月25日,研究人员再次回访墨脱百合的野外回归地。经过2年的生长和适应,墨脱百合已经开花,说明墨脱百合的回归试验有了初步成效。未来将开展多批次的墨脱百合野外回归,使更多人工繁育的墨脱百合回归山野。通过恢复和重建野外居群,使其得到有效保护。
中山大学植物分类学与区系地理学课题组,基于前期在我国广东、广西、江西、湖南、陕西、宁夏、内蒙古等多处自然保护地的野外考察,结合全国对山地区系的研究,发现不同地貌类型的山地之间其植物区系组成存在差异,提出了“基岩侵蚀-地貌形成-物种分化”的演变框架(图1),以“相对独立的单个山地区系为单元”,对山地区系演变与基岩侵蚀、地貌形成、气候因子耦合关系等进行了研究。
六月的百花园各种鲜花竞相开放,俨然成了花的海洋,花色繁多的鸡蛋花也进入了最佳观赏期,它树型优美、花色鲜艳、芳香馥郁,吸引了无数的游人在花间漫步。
Journal of Systematics and Evolution (JSE) 2024年第3期发表了海南大学王华锋教授团队题为“New insights into infrageneric relationships of Lonicera (Caprifoliaceae) as revealed by nuclear ribosomal DNA cistron data and plas...
近日,栽培于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以下简称“版纳植物园”)内的国产新记录种——藤芙蓉(Thepparatia scandens)迎来盛花期。
近日,版纳植物园引种栽培的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夹竹桃科驼峰藤(Vincetoxicum hainanense (Chun & Tsiang) Meve,H.H.Kong & Liede)在藤本园盛开,花量大,花色淡绿,秀丽雅致。2023年,园林园艺中心工作人员分别从海南省及广东省对驼峰藤首次引种,经过园区工作人员精心养护,长势茁壮,在版纳植物园表现良好。
大别山区地处鄂、豫、皖三省交界,横跨我国华中和华东两大地区,是本区域重要的山脉之一。自2020年科技基础资源调查专项“大别山区生物多样性综合科学考察”项目启动以来,国家重要野生植物种质资源库共建单位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组织的植物多样性科考队已经在大别山开展了40余次野外科学考察。在考察过程中,不仅发现了莎禾(Coleanthus subtilis)、羊角藤(Morinda umbellata su...
2019年,国家重要野生植物种质资源库依托单位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科研人员对麻栗坡老山省级自然保护区的野外调查中,发现了一种结构特别、外形独特的植物,其造型酷似科幻电影里的“外星人”。科研人员联合共建单位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对形态结构的仔细研究,查阅相关文献,以及分子片段的证据,确定该物种为水玉杯属一种未被描述的新种,根据模式产地将该物种命名为麻栗坡水玉杯(Thismia malipo...
近日,依托中国科学院东南亚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东南亚中心”)编著的《缅甸北部兰科植物多样性和保护》(Orchids Diversity and Conservation in Kachin State, Northern Myanmar)一书正式出版。
根际微生物在保护植物健康、提高植物生产力和次生代谢产物积累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植物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构建过程一直是人们研究的热点问题。非生物因素,如土壤理化特性和气候因素,以及生物因素,包括植物种类、基因型和植物免疫系统,已被证明在驱动根际微生物组成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植物根际是一个丰富的生态系统,支持着细菌、真菌、古菌、原生生物、病毒、卵菌纲和线虫等多种生物。微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对植物根际土壤...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