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知识要闻 力学”相关记录1770条 . 查询时间(6.823 秒)

中国科学院高温镁电池电解质研究获进展(图)
高温 电池 电解质
2025/4/12
高温电池是特种电池的重要分支。镁金属具备优异的化学稳定性、高熔点和不易生长枝晶等优势,因而镁金属电池被认为是开发耐高温特种电源的理想选择。由于高温条件下电解质的稳定性和界面反应面临较多挑战,因此设计耐高温电解质并在镁负极表面原位构筑导镁固体电解质界面,是推动高温镁金属电池实用化的关键。

中国科学院研究人员开发出电-热耦合催化新过程实现甲烷超干重整(图)
耦合 催化 过程
2025/4/12
海域气田开采的天然气中二氧化碳含量普遍较高,必须二氧化碳脱除处理才能进一步输送和使用。而二氧化碳分离过程增加了能源消耗,引起了天然气的夹带损失,增加了富碳天然气资源开采和使用成本。因此,亟需发展富碳天然气直接利用的新技术。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开发电-热耦合催化新过程实现甲烷超干重整(图)
耦合 催化 过程
2025/4/12
2025年4月8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催化基础国家重点实验室纳米与界面催化研究中心(502组群)与计算和数据驱动催化研究组(511组)等合作,开发了电-热耦合催化新过程,实现甲烷超干重整直接制备合成气。

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宁波材料所在高效稳定柔性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及其扩展制备方面取得进展(图)
柔性 太阳能 电池
2025/4/13
光伏技术是应对能源危机和气候变化、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解决方案,其中,柔性钙钛矿太阳能电池(F-PSCs)因其相比于传统的晶硅太阳能电池具有高功质比、可低温/溶液加工、超薄轻柔等突出优势,在可穿戴/便携式设备移动电源、建筑光伏一体化、航空航天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然而,钙钛矿在柔性衬底上的成膜结晶质量差、机械稳定性和运行稳定性亟需改良、大面积扩展制备可靠性有待提高,这些问题对F-PSCs的真...

中国科学院上海光机所在中红外增透膜激光损伤性能研究中取得重要突破(图)
红外 膜激光 损伤 性能
2025/4/13
2025年4月5日,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高功率激光元件技术与工程部薄膜光学研发中心与湖南大学、上海理工大学研究人员合作,在中红外增透膜激光损伤性能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研究团队通过优化制备工艺,在石英基底上研发出基于 HfO2/SiO2材料的6层中红外双面增透膜,其激光诱导损伤阈值(LIDT)达 91.91 J/cm²。相关成果以“The performance of lase...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实现单原子催化剂本征能级的实验测定与高通量筛选(图)
原子 催化剂 耦合
2025/4/12
2025年4月3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催化与新材料研究中心(1500组群)张涛院士、杨冰副研究员团队联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路军岭教授、武晓君教授团队在单原子催化领域取得重要进展。

紫金山天文台揭示河外超轻类轴子暗物质耦合强度新上限(图)
耦合 探测 分析
2025/4/7
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高能时域天文研究团组在类轴子暗物质探测领域取得进展。该团队基于“中国天眼”(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对活跃重复快速射电暴FRB 20220912A的长期偏振观测,通过分析其偏振特性变化,首次利用快速射电暴实现对河外超轻类轴子暗物质与光子耦合强度的限制。相关研究成果以《Detecting Extragalactic Axion-like Dark Matter w...

2025年3月20日,由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海洋能研究团队承担的2020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区域创新发展联合基金项目-广东-“自航单浮体气动式波浪能高效转换机理研究及验证试验”在北京通过结题验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学者在频率梳非线性动力学领域取得进展(图)
非线性动力学 机电 激光
2025/4/1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12427801、12372016)等资助下,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张文明教授团队在频率梳非线性动力学领域取得进展。该成果于2025年3月14日以“自锁频、零相差的微机械频率梳(Self-Injection Locked and Phase Offset-Free Micromechanical Frequency Combs)”为题发表在《物理评论快报》(...

中国科学院G蛋白偶联受体动态激活机制研究获进展(图)
蛋白 分子动力学 解析
2025/3/27
2025年3月24日,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科研人员在G蛋白偶联受体动态激活机制研究方面取得进展。该研究集成全原子分子动力学模拟和核磁共振技术,解析了毒蕈碱型乙酰胆碱受体从非激活态向完全激活态转变的动态过程,揭示了芳香环动力学在G蛋白偶联受体激活过程中的核心作用。

中国科学院力学所在低温推进剂空间增压技术研究中取得进展(图)
低温 空间 气体
2025/3/26
空间微重力环境低温推进剂贮箱增压技术是航天器推进系统的一项关键技术,对未来深空探索任务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相比于推进剂自身蒸气增压,利用不可凝、低互溶异质气体对低温推进剂进行增压,优势明显。然而,空间微重力环境导致浮力分层效应被抑制,气液两相分布构型及与重力密切相关的热质传输机制都将呈现与地面常重力环境迥异的特征。这使得基于地面经验的现有认知难以直接拓展应用到空间环境,严重制约着低温推进剂空间增压...

人们普遍认为,塑性变形意味着整体结构的不可逆变化,从而导致器件的失效。因此,传统柔性电子器件结构设计通常将金属材料的变形限制在弹性范围内。然而,材料科学的各项最新进展显著提高了金属材料的弹塑性性能,使其能够承受更大的弹塑性变形而不会失效。研究表明,柔性电子器件可以被设计为在发生过局部塑性变形后其电气功能依然能够恢复到未变形状态。这种对塑性变形的重新认识,挑战了传统观点,并突显了在柔性电子器件中充分...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学者在耐受极限温度水凝胶研究方面取得进展(图)
分子 力学 柔性
2025/4/1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T2125009、12102388、92048302、12321002)等资助下,浙江大学杨卫院士团队李铁风教授、杨栩旭特聘研究员和其合作者罗自生教授、李栋副研究员等在耐受极限温度水凝胶研究方面取得进展,针对水凝胶在环境变化时发生相变,导致丧失其固有特性这一难题,通过分子层面的力学设计,提出一种通用性“锁水(hydro-locking)”策略,制备了能够在-115℃...

中国科学院研究发现多层级神经追踪协同实现生物运动视听整合(图)
神经 分离 损伤
2025/3/24
人们听见远处传来的脚步声,余光瞥见晃动的身影,即知有人迎面而来。无论是见其人还是闻其声,人类都能够敏锐捕捉到生物运动信号。视听信号的同步出现更是促进了人们对生物运动的探测和感知。这种促进效应要求人脑协调不同感官接收生物运动信息,并利用自然的视听对应关系进行多感觉整合,从而产生一定的知觉增益。

中国科学院新疆发现二叠纪末大灭绝期间的陆地“避难所”(图)
辐射 生态系统 演化
2025/3/24
距今约2.52亿年的二叠纪末大灭绝是寒武纪以来最严重的生物危机之一。有研究表明,这次危机导致当时海洋中80%以上的物种灭绝。但是,这次灭绝对陆地的影响至今存在较多争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