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大气科学 >>> 大气物理学 大气化学 大气探测 动力气象学 天气学 气候学 云与降水物理学 应用气象学 大气科学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知识要闻 大气科学相关记录3950条 . 查询时间(3.635 秒)
225年2月21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李晓峰团队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上发表了题为Advancing Forecasting Capabilities: A Contrastive Learning Model for Forecasting Tropical Cyclone Rapid Intensification的研究成果。该研究针对全球性台风快速增强预报难题,首创基于对比学...
堤防是抵御洪水的关键屏障,但渗漏、管涌等险情隐患常因地质条件复杂、植被覆盖或极端天气难以及时发现,导致溃堤风险。传统人工巡检效率低且存在风险,现有地球物理探测技术成本高、实时性较差。近年来,无人机与人工智能技术的结合为堤防智能化巡检开辟了新路径,但对复杂自然场景下的适用性仍面临挑战。
气候变化导致的植物多样性丧失正威胁着生态系统的功能和稳定性,尤其是土壤有机碳(SOC)的固存。微生物残体碳(MNC)是稳定SOC库的关键组成部分,但干旱梯度和植物种多样性如何影响MNC含量及其对SOC的贡献尚缺乏深入研究。
全球气候变化问题备受关注。亚洲季风系统作为地球上最具影响力的大气环流之一,其细微变化可能引发大规模干旱、洪水等灾害,对人类生存构成威胁。但是,由于缺乏长期、定年准确、高分辨率的古气候数据,亚洲季风与人类福祉之间的关系特别是在晚全新世时期的关联尚不清楚。
过去2000年是研究气候变化的重要时期,涵盖了多个冷暖波动的阶段,包括中世纪暖期和小冰期等。量化过去2000年的温度变化,对于揭示气候变化的机制以及预测未来的气候变化趋势均具有重要意义。尽管目前全球已有大量涉及过去2000年的温度重建记录,但在百年至千年尺度上,受年代学和指标的限制,对温度变化的定量评估仍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尤其是在我国东南地区,过去2000年的高质量温度记录相对匮乏。
气候变化对阿根廷资源、环境和经济社会产生了持续而强烈的影响。在中国科学院国际伙伴计划“一带一路”专项“气候变化对阿根廷水土资源影响评估与综合适应对策研究”支持下,2025年1月12日至24日,中方负责人水保中心(水保所)王飞研究员和阿方负责人阿根廷国家科学与技术研究委员会(CONICET)阿根廷冰雪与环境研究所所长Fidel ROIG教授带领合作研究团队,在阿根廷门多萨省和布宜诺斯艾利斯开展联合野...
继2023年,2024年再次成为了有观测记录以来最热的一年,随之而来的是全球范围内频发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从2024年初非洲南部和中美洲的持续干旱到年末西班牙的灾难性暴雨和北美东海岸接连发生的致命飓风Helene和Milton,这一年又见证了诸多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新纪录(图1)。
台风相关的降雨根据落区可分为本体降雨和远距离降雨(Predecessor Rain Event,PRE)两大类。远距离降雨即指发生在台风环流范围之外且与台风之间存在物理联系的降雨,其降雨量有时甚至远大于台风本体降雨。2021年7月,河南发生了一次典型的PRE事件,本次暴雨过程伴随着多尺度系统协同作用。已有研究并未定量分析副高和台风的协同效应,以及高空急流对本次PRE的影响。我们的研究填补这一空白。
台风相关的降雨根据落区可分为本体降雨和远距离降雨(Predecessor Rain Event,PRE)两大类。远距离降雨即指发生在台风环流范围之外且与台风之间存在物理联系的降雨,其降雨量有时甚至远大于台风本体降雨。2021年7月,河南发生了一次典型的PRE事件,本次暴雨过程伴随着多尺度系统协同作用。已有研究并未定量分析副高和台风的协同效应,以及高空急流对本次PRE的影响。我们的研究填补这一空白。
2025年来,大气中新粒子生成和增长在云凝结核(CCN)形成中的作用引起广泛关注。然而,在城市环境中,由于颗粒物来源复杂以及粒子增长在垂直方向上的差异,准确评估新粒子对云凝结核的贡献一直面临挑战。为此,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孙业乐研究员与赫尔辛基大学杜蔚博士联合多家科研单位,基于北京325米气象塔,开展了不同高度颗粒物化学组分、粒子数谱及其气态前体物的实时在线测量,深入分析了不同高度粒子增长过程...
气候变化诱导的植被群落转变往往伴随着碳氮资源输入的变化,最终影响土壤微生物。然而,气候和植被变化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和生态功能的影响仍存在争议,其潜在机制尚未明确。
植物叶片形态特征(叶相)和功能反映了植物在生理和生态过程上的功能适应,进而能指示当地气候。木本双子叶植物叶相特征和气候因子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因此古植物学家利用叶相—气候模型定量重建新生代陆地古气候。植物叶相特征通常在不同植物习性(常绿和落叶)中表现出明显差异,这些差异被认为对不同气候条件的响应。长期以来,研究人员对植物叶相中的叶缘特征在不同植物习性中的变化以及对气候的响应展开了研究。然而,对于...
植物叶片形态特征(叶相)和功能反映了植物在生理和生态过程上的功能适应,进而能指示当地气候。木本双子叶植物叶相特征和气候因子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因此古植物学家利用叶相—气候模型定量重建新生代陆地古气候。植物叶相特征通常在不同植物习性(常绿和落叶)中表现出明显差异,这些差异被认为对不同气候条件的响应。长期以来,研究人员对植物叶相中的叶缘特征在不同植物习性中的变化以及对气候的响应展开了研究。然而,对于...
2024年12月28日,由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主办的首届“海洋人工智能大模型琅琊论坛(2024)”在青岛市古镇口成功召开。论坛围绕“人工智能大模型助力海洋科学研究”展开,同时正式发布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自主研发的“琅琊”(LangYa)海洋大模型1.0。中国科学院院士郭华东、张人禾、陈大可、中国工程院院士宋君强、澳大利亚科学院院士蔡文炬出席,来自国内30余家科研院所、高校、企业的100余名专家学者...
降低对传统化石燃料的依赖,增强能源供应的多样性和韧性,已成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关键举措。截至2023年底,国际可再生能源署(IRENA)统计数据显示可再生能源在全球电力装机容量中占比达到43%。在可再生清洁能源成为电力生产主力的背景下,确保能源供应的稳定性、可靠性和可持续性,亦即能源安全,已成为各国的共同目标。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