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知识要闻 心理人类学”相关记录43条 . 查询时间(2.468 秒)
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韩世辉课题组在《Nature Human Behaviour》发表论文揭示人类面孔种族分类加工的神经机理及其与面孔再认和利他意向的关系(图)
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 韩世辉 人类面孔 种族分类加工 神经机理 面孔再认 利他意向
2019/10/12
把不同的个体归类为同一个种族,以此为基础在态度和行为上区别对待他族和本族成员,这种现象在人类社会广泛存在并产生严重后果,因此受到心理学、神经科学等多个领域的高度关注。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及麦戈文脑研究所韩世辉教授课题组2009年率先使用脑成像技术揭示了痛觉共情活动的种族偏好(Xu et al., 2009,Journal of Neuroscience),随后基于系统研究结果发表了“非对称种...
科睿唯安(Clarivate)最近公布了2018年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名单,西安交大共4名教授入选。其中,能动学院郭烈锦院士、理学院丁书江教授、材料学院马伟教授三人入选交叉学科领域的高被引科学家名单,人居学院程海教授入选地球科学领域高被引科学家名单。
西安交通大学4人入选2018年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名单
西安交通大学 2018年 全球高被引科学家 名单
2018/12/13
科睿唯安(Clarivate)最近公布了2018年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名单,西安交大共4名教授入选。其中,能动学院郭烈锦院士、理学院丁书江教授、材料学院马伟教授三人入选交叉学科领域的高被引科学家名单,人居学院程海教授入选地球科学领域高被引科学家名单。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3位教授入选爱思唯尔2017年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图)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教授 爱思唯尔 2017年 中国高被引 学者榜单 物理学 天文学 理学
2018/1/27
2018年1月19日,爱思唯尔发布2017年中国高被引学者(Most Cited Chinese Researchers)榜单,1793名最具世界影响力的中国学者入选。我校3位教授继2016年后再次入选,入榜学者总数并列全国第78位。3名入榜教授为数学学科入选者、理学院蒋达清教授,物理学和天文学学科入选者、理学院孙道峰教授,免疫和微生物学学科入选者、原化学工程学院党宏月教授。
首批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武汉大学24门入选——入选数量居全国第二(图)
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 武汉大学 24门 全国第二 哲学 医学 文学 历史学 理学
2018/2/2
2018年1月15日,教育部在京召开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与应用推进会,宣布首批共490门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我校24门课程入选,入选数量居全国第二。我校被认定的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均在中国大学MOOC平台上至少完成了两期教学活动,课程质量高、共享范围广、应用效果好、示范性强,涉及的学科包括哲学、医学、文学、历史学、理学、经济学、管理学、工学、法学。
人们对世界的感知是由一系列的知觉“快照(snapshots)”构建的。快照就像是按下照相机快门的瞬间,这种瞬时数据的影像在时间维度上依次展开,带给人们连续的主观时间体验。快照的形成与神经系统的知觉采样过程有关,不同的感知觉系统有着迥异的采样频率。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揭示手部运动控制和适应新机制(图)
手部运动 运动捕捉系统 自适应控制模式
2014/10/23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对外部环境的感知觉十分重要,同样重要(甚至更为重要)的是如何利用这些感知觉去引导和控制我们的每一个动作行为。感知觉引导的动作行为是一切日常活动的基础,是人和动物基本的生存技能。比如,看到桌子上有一个水杯,你伸手端起杯子并把它送到嘴边,这就是一个视觉引导手部动作的例子。看似简单且毫不费力的行为背后却有着复杂的控制过程,动作控制可以灵活调整以适应周围环境的变化(如目标物位置发生改变...
中国科学院心理所发现航天复杂任务与应急条件下人的决策特征
航天任务 决策特征 航空学
2014/10/11
科技进步正在把“夸父追日”、“嫦娥奔月”等一个个古老神话变成现实。然而,据新闻媒体报道,阿波罗11号登月最后7分钟时5个程序指示灯熄灭,神舟七号在执行空间行走任务时出现火警误报。由此可见,太空任务充满着风险和不确定性,在紧急状况下进行正确决策对成功完成太空任务十分关键。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揭示视觉背侧通路和嗅觉系统可能存在交互作用(图)
视觉背侧通路 嗅觉系统 交互作用 信息加工
2014/7/25
大脑处理感觉信息加工中一个重要的特征是将来自多个感觉通道的信息有机地整合在一起,使人和动物由感觉刺激引发的行为更加优化、合理,从而获得更高的生存概率。这种多模态信息整合表现为将多种感觉通道的信息整合为一种总的感知,或者一种感觉信息调节另一种感觉信息的加工(跨模态调节)。在以往的研究中,跨模态调节被广泛地报道。一般规律是,较强的感觉通道(如视觉)调制其他较弱的感觉系统(如听觉、嗅觉等),而反之则鲜有...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等研究模拟太空微重力系统条件对风险决策及脑功能的影响(图)
太空 微重力系统 风险决策 脑功能
2014/7/17
从“嫦娥奔月”的古老神话到“星际迷航”,人类一直梦想着在太空生活,甚至移民到新的星球。但实现这一梦想,不仅需要掌握更先进的航天与空间技术,还要能够掌控太空微重力条件下的各种风险与不确定性。人类已经开始研究关于星际航天的问题,这种长时的太空作业任务会引起一些意想不到的挑战和风险,因此有效的风险管理将为航天任务的顺利完成提供保证。无可否认,人的因素在太空飞行任务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所以有效地进行风险决...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揭示名字偏好、幸福感及二者的联系具有遗传基础(图)
名字 幸福感 遗传基础 名字偏好
2014/7/4
名字偏好(name-liking)是指人们对自己的名字持有的一种积极态度,这种积极的态度既可以表现为对名字整体的偏好,也可以表现为对名字中包含的字符的偏好。已有研究表明,该现象在不同文化、语言、种族和年龄的个体中普遍存在;并且,名字偏好与人们的心理健康、行为决策等有着密切联系;特别有趣的是,名字偏好可以预测个体的幸福感,一个人越喜欢自己的名字就会越幸福。那么,为什么这样一个与自我相关的特定态度如此...
正义是人类社会的第一美德,属于根本动机之一。积极渲染正义或呈现反例是大众媒体的重要话题,也是论辩、劝导的重要策略。问题是面对“不义”之举,为何有的人冷眼旁观或忍气吞声、甚至推波助澜,有的人则义愤填膺或内疚不安?人人心中有杆秤,做出以上不同反应者内心都有自己的“正义”标准。近年心理学者提出正义动机理论、制度合理化理论、补偿正义理论等,试图解释为何正义诉求有时不仅不利于社会正义的维系与重建,反而演变成...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等发布国际首个信度与可重复性神经影像大数据库
可重复性 神经影像 大数据库
2014/6/9
2014年6月7日,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宣布神经影像大数据国际信度与可重复性联盟(CoRR)正式启动。这项联盟得到了来自世界上18个科研院所的35个实验室的支持,采集了超过1600人的重测数据,其中包含近万个多模态脑成像数据和5000余套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数据,将推进人脑连接组学领域标准的建立。世界范围内的研究人员均可使用这套数据研究各种基于磁共振成像的脑连接组指标的重测信度与可重复性。国家自然科学...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实现从脑活动中解码真实答案(图)
从脑活动 真实答案 盗梦空间 神经影像技术
2014/5/29
电影《盗梦空间》所描述的读取和改变人的想法的故事不仅仅是个科学幻想。神经影像技术和数据科学的结合正在逐步将这个幻想变为现实。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行为科学重点实验室杨志副研究员的研究证明:人对简单问题的真实答案可以从神经影像数据中读取,并且与说谎意图无关。在这一研究中,研究者试图回答两个问题:(1)脑功能影像数据是否可用于可靠地解码真实答案?(2)对真实答案的解码在多大程度上受到说谎意图的妨碍?研究...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发现人类化学信号可在个体间有效传递性别信息(图)
人类化学信号 个体间传递 性别信息
2014/5/22
在动物王国中,很多最为基本的行为(如觅偶行为)都是由信息素来介导的。实现这一过程需要两种器官的参与:一种是可以向空气中散发信息素的器官,另一种是灵敏的信息素探测器官。较之其他灵长类动物,虽然人类的皮肤上有更多的可散发信息素的汗腺组织和分泌物,人类却并不具有绝大多数动物用以接收和探测信息素的结构——犁鼻器或副嗅球。人类对信息素的感知与编码似乎只能依赖于包括嗅上皮、嗅球在内的主嗅觉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