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学 >>> 作物学 >>> 作物栽培学 >>>
搜索结果: 121-135 共查到知识要闻 作物栽培学相关记录779条 . 查询时间(1.359 秒)
当前,主产区小麦陆续进入收获期,是确保颗粒归仓、夺取夏粮丰收的关键时期。2023年5月下旬,北方地区出现明显降雨,局地发生暴雨、大风、冰雹等强对流天气,江淮、黄淮大部降水量达25—80毫米、局部100—200毫米。受连阴雨天气影响,部分地区出现“烂场雨”,个别麦田倒伏受淹,易导致霉变和穗发芽,影响小麦产量和质量。为科学应对“烂场雨”,各地要坚持“四抢”(抢排积水、抢抓田管、抢时收获、抢晴晾晒)、“...
采用滴灌、喷灌的地块,当苗期、块茎形成期、块茎膨大期垄顶正下方20cm土壤相对含水量低于70%时,应及时灌溉至土壤相对含水量达到90%。采用沟灌方式的地块,全生育期土壤相对含水量低于65%时,及时灌溉。收获前10天停止灌溉。采用水肥一体化技术追施水溶肥、液体肥,少量多次进行,收获前20天停止施用氮肥。旱地应充分利用自然降水,推广深松深翻,纳雨蓄墒。采用保水剂和长效肥底施,土施保水剂3-5公斤/亩,...
2023年5月27日,海南省热带农业科技成果发布与对接活动在海口举办。活动发布了海南省“2023年十大科技助农典型”,推进海南省农业科技创新与成果推广应用,助力热带特色高效农业高质量发展。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热带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研发的“轮作田菁绿肥节本增效技术助推三亚‘稳粮保供’”以及“黑山羊精准养殖集成技术推动产业升级”两项技术成果入选。
按照科技活动周要求,结合生产一线技术需求,2023年5月25日,“朝阳市喀左县大营子乡大营子村科技示范引领典型村镇产业发展”项目组成员到北台子村黑木耳种植基地开展技术服务。项目组成员在现场发放了食用菌栽培技术相关资料,解答了种植户在食用菌生产中遇到的技术难题,并对黑木耳采摘的注意事项和技术要求进行了现场指导。分析了温度、湿度、通风等环境因素对黑木耳出耳品质和产量的影响。本次科技宣传活动在生产一线开...
2023年5月24日上午,中国农业大学园艺学院在园艺楼110报告厅举行了Moslem Jafari教授受聘中国农业大学园艺学院客座教授仪式。活动由马会勤教授主持,院长李天红出席并为Moslem Jafari颁发聘书。
2023年5月11日,国家林草局植物新品种保护办公室组织专家对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宁祖林、陈玲、卢琼妹、李冬梅、刘华等科研人员培育的紫金牛属(Ardisia Sw.)新品种‘紫红荷1号’和‘紫红荷2号’及无忧花属(Saraca L.)新品种‘四季无忧’进行了现场审查。园艺中心副主任宁祖林及引种保育相关工作人员参加汇报和现场审定。
2023年5月18日,甘肃省科学技术厅厅组织召开重点研发项目验收会,对甘肃省农业工程技术研究院承担的省级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精准扶贫产业藜麦高效栽培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编号:20YF3NA001)”进行验收。会议邀请了来自甘肃省农业科学院、甘肃农业大学、甘肃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甘肃省种子总站、西北师范大学等单位的5位专家组成验收组。甘肃省科学技术厅农村科技处处长王芳主持会议,甘肃省农业工程技术研...
为保障国家玉米产能,大幅提高大豆的自给率,缓解玉米大豆争地矛盾,进一步保证国家粮食安全,2023年5月12日至14日,四川省豆类杂粮创新团队岗位专家吕小荣教授及研究生一行受邀前往资阳市安岳县、雁江区、乐至县开展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情况调研及技术指导工作。
湿地生物资源及其利用是湿地生态功能的重要体现,也是人们生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作用随着人口的增加和气候变化,变得更加重要。苏打型盐碱土地是分布在我国黑土区的一种边际土地类型,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下,与盐碱湿地互相转化。湿地芦苇在该区分布广泛,是优质的纤维原料。因此,盐碱湿地芦苇种群的恢复和利用对盐碱地生态治理与合理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豌豆是我国南北方旱地种植的重要粮食蔬菜兼用作物,也是理想的间套轮作作物。为加强豌豆生产技术指导,提高土地利用率、产出率,促进豌豆多元化发展,农业农村部小宗粮豆专家指导组会同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提出2023年豌豆生产技术指导意见。
小豆具有生育期短、适播期长、适应性广、抗逆性强、耐瘠薄等特点和固氮养地作用。为充分发挥小豆在茬口衔接、提升土地产出质量效率等方面的优势作用,促进农民增产增收,满足市场需求,助力小豆产业提质增效,农业农村部小宗粮豆专家指导组会同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提出2023年小豆生产技术指导意见。
当前,湖北省再生稻头季大多完成移裁,秧苗进入分蘖期,为加强头季稻田间管理,努力实现头季稻丰收,湖北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联合湖北省水稻大面积单产提升专家组提出如下技术指导意见。
202年5月15日,华中农业大学植物科学技术学院低碳稻作团队利用13C同位素示踪技术,探明了稻菇模式通过利用秸秆栽培食用菌促进土壤外源碳固定,减少稻田甲烷排放的机理。低碳稻作模式关系到“双碳”目标的达成,传统稻作模式秸秆还田虽可减少焚烧产生的碳排放和环境污染,并向土壤输入外源碳等养分,但冬季气温低水稻秸秆降解慢,秸秆碳有很大比例以温室气体等形态流失,土壤碳库固定量有限。另外秸秆腐解不及时也会减少后...
蚕豆是粮、菜、饲、肥兼用作物,为充分利用蚕豆生物固氮作用,构建轮作体系,提高蚕豆产量、质量和效益,提升区域特色农产品有效供给能力。农业农村部小宗粮豆专家指导组会同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以宜种宜机、提质增效,精量播种、节本增效,抗旱保墒、保证质量,合理密植、科学控草为技术路径,提出2023年北方春蚕豆生产技术意见。
为充分发挥薏苡产业优势,推进科学栽培,提高种植效益,农业农村部小宗粮豆专家指导组会同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提出2023年全国薏苡生产技术指导意见。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