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 >>> 艺术学 >>> 戏曲 >>> 戏曲史 戏曲理论 戏曲表演 戏曲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46-60 共查到知识要闻 戏曲相关记录508条 . 查询时间(2.602 秒)
近日,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公布了2022年北京市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名单,中央音乐学院音乐艺术管理专业章林欣同学论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下地方戏曲剧院团的可持续发展——以福建省莆仙戏剧院为例》(指导教师:昌青)、作曲专业王诗怡同学作品《〈孤—Solitude〉——为中提琴和管弦乐队而作》(指导教师:郭文景)、作曲专业冯语嫣同学作品《乔木》(指导教师:姚晨)荣获优秀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
由文化和旅游部、北京市人民政府主办,中国戏曲学院承办的第七届中国京剧优秀青年演员研究生班入学汇报演出将于2022年11月27日至2022年12月1日在北京梅兰芳大剧院举行,为观众献上《四郎探母》《大保国·探皇陵·二进宫》《红鬃烈马》《龙凤呈祥》4出传统大戏,以及《挑华车》《荒山泪》《寿州救驾》《文昭关》《打瓜园》《春草闯堂》《长生殿》等传统剧目精彩片段组成的“京昆折子戏专场”。来自国家京剧院、北京...
近日,由文旅部和北京市政府主办的第六届中国戏曲文化周主场活动落幕。第六届中国戏曲文化周以“和合共美”为年度主题,通过“园林中的戏曲”“剧场里的戏曲”“网络上的戏曲”3个板块活动,以演出、论坛、展览、游戏、市集等多种形式开展活动,积极拓展形式、空间以及传播方式,推动戏曲艺术普及,不断擦亮“大戏看北京”文化名片。本届戏曲文化周还进行了21场演出直播,让更多人通过新媒体平台在家“看大戏”。
由培源平台和北京市曲剧团联合孵化的作品北京曲剧《我这一辈子》2022年10月22日、23日在北京鼓楼西剧场首演。该剧根据著名作家老舍的同名小说改编。原著小说写于1937年,是老舍第一个创作黄金时期的压轴之作,小说以第一人称回忆的方式叙述“我”这一辈子的悲惨遭遇,深刻揭露了个体在社会变迁中的无助与迷惘。北京曲剧《我这一辈子》同样以“我”在旧时代坎坷辛酸的人生历程,讲述生而为人的挣扎,以诙谐幽默的方式...
2022年8月16日,由中国戏剧家协会、江苏省文联、张家港市人民政府主办,中国文联戏剧艺术中心、江苏省剧协、张家港市委宣传部、张家港市文体广电和旅游局承办的第26届“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荟萃”佩花晚会在江苏省张家港市举办。本次佩花晚会节目遴选自第26届“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荟萃”活动中的优秀节目,包括个人节目和集体节目。
由中宣部文艺局、中国文联国内联络部、中国剧协共同主办的喜迎二十大建功新时代“艺苑撷英——全国优秀青年艺术人才(戏曲武戏、丑戏)展演”,2022年7月18日至22日在北京梅兰芳大剧院圆满举办。
2022年7月18日,由中宣部文艺局、中国文联国内联络部、中国戏剧家协会共同主办的“喜迎二十大建功新时代‘艺苑撷英——全国优秀青年艺术人才(戏曲武戏、丑戏)展演’”在北京梅兰芳大剧院拉开帷幕。
近日,由中国戏曲学院教授谢柏梁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戏曲艺术当代发展路径研究》顺利完成,经全国艺术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审批,以“艺规结字【2022】1号”的良好评价圆满通过结项验收。
由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司、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东营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2022年首届黄河流域戏曲演出季,2022年6月23日在山东济南开幕。
2022年5月31日,2022年长沙戏曲进校园暨长沙首届校园戏剧文化节开幕式在梅溪湖国际文化艺术中心举行。
由湖北省文联主办、湖北省剧协承办的“喜迎二十大礼赞新时代——2022年湖北少儿戏曲小梅花荟萃”活动近日在武汉人民剧院举办。该活动于2022年2月启动,先后有来自全省中小学、专业艺术学校、专业院团委培学员等近百个作品和个人申报。经专家严格初审和终审,最终,李文心等24位业余组选手和江梓涵等4位专业少年组选手荣获“小梅花”称号,原创汉剧《新鸡毛信》等3部作品荣获“小梅花集体节目”称号,武汉市育才怡康小...
山东艺术学院颜伟老师“山西泽州地区村社传统与神庙演艺研究”获2021年度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后期资助暨优秀博士论文出版项目。2021年10月8日,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发布《2021年度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暨优秀博士论文出版项目立项名单公示》。其中,艺术学项目立项共计59项(重点项目3项、一般项目56项、优秀博士论文项目7项)。按照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的统一安排,2021年度国家社科基金后...
“希望通过此次学习,能够培养更多年轻的潮剧接班人,创作出更多精彩的作品。促进新加坡和中国的文化交流,共同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海外的传承与传播。”4月1日,在汕头参加首届国际潮剧文化研修班的新加坡传统艺术中心创办人暨艺术总监蔡碧霞说。当日,为期一个月的首届国际潮剧文化研修班在广东潮剧院开班。来自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等国家,以及中国内地和香港的潮剧界专家、学者和潮剧爱好者,通过教学、研讨、交流座谈...
京剧、豫剧、越剧、黄梅戏、评剧、潮剧、扬剧……如今,新媒体平台正兴起一股戏曲风潮,越来越多的网民通过直播、短视频、线上互动,与传统的戏曲艺术重逢。在新媒体的助力下,戏曲开拓出一条新的传播之路。
“传统文化不应一味深藏不露、矜持内敛,而是要以越来越开放的姿态,越来越亲民的路径,融入老百姓的生活。”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演艺集团艺术总监杨俊说。作为一名资深黄梅戏表演艺术家,杨俊今年带来了题为《完善人才保障机制促进湖北地方戏曲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建议。戏曲具有悠久的历史、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群众基础,是表现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杨俊指出,和其他艺术不同,戏曲是现场艺术,这对表演者提出了更...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