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光电子技术 通讯”相关记录39条 . 查询时间(0.14 秒)
![](http://www.firstlight.cn/upload/imgfile/202110/15/2021101516719591.png)
2021年8月20日,《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线发表了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光学与电子信息学院张新亮教授、叶镭副教授与国家信息光电子创新中心肖希博士合作研究成果:超高速石墨烯相干光接收机“Ultrahigh-speed graphene-based optical coherent receiver”。这是国际上首例可用于数字相干光通信的高速石墨烯...
![](http://www.firstlight.cn/upload/imgfile/20223/7/20223710424789.jpg)
![](http://www.firstlight.cn/upload/imgfile/20208/28/202082815433214.jpg)
2020年7月21日,《自然•通讯》(NatureCommunications)刊发了光电信息学院李培宁教授课题组研究论文“Collective near-field coupling and nonlocal phenomena in infrared-phononic metasurfaces for nano-light canalization”。李培宁教授是论文的第一作者,华...
![](http://www.firstlight.cn/upload/imgfile/20204/14/202041417353972.png)
《自然·通讯》报道西北工业大学黄维院士团队在有机纳米聚合物领域的重大突破(图)
西北工业大学 黄维 有机纳米 聚合物
2020/4/14
西北工业大学柔性电子研究院(柔性电子前沿科学中心)黄维院士和南京邮电大学信息材料与纳米技术研究院解令海教授团队在有机纳米聚合物领域取得重大突破。研究成果“基于中心对称分子排列的立体选择格子化和聚格子化”(“Stereoselective gridization and polygridization with centrosymmetric molecular packing”)于4月9日在国际顶...
![](http://www.firstlight.cn/upload/imgfile/20204/13/202041314548158.jpg)
电子科技大学光电科学与工程学院本科生在《化学通讯》上发表论文(图)
电子科技大学光电学院 本科生 化学通讯 发表论文
2020/4/13
近日,我校光电科学与工程学院2017级本科生薛国栋在中科院分区一区期刊《Chemical Communications》(《化学通讯》)上发表题为“Understanding the Nature of Quinoidal and Zwitterionic State in Carbazole-Based Diradicals”(探究咔唑双自由基中醌式与内盐共振结构的性质)的论文。薛国栋为论文第一...
![](http://www.firstlight.cn/upload/imgfile/20203/25/2020325144752608.gif)
近日,南方科技大学材料系副教授谷猛课题组与化学系副教授王阳刚课题组在《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IF:12.353)发表题为“Gas-assisted transformation of gold from fcc to the metastable 4H phase”的研究论文,揭示了Au的传统fcc晶相与4H晶相之间的转变。纳米催化剂被广泛应用于各种催化体系,诸...
![](http://www.firstlight.cn/upload/imgfile/20203/5/202035135917783.png)
2020年3月4日,Nature Communications(《自然•通讯》 )在线发表了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方国家教授、林乾乾教授、陶晨研究员团队关于钙钛矿单晶的最新研究成果。论文题为“Room-temperature liquid diffused separation induced crystallization for high-quality perovskite sin...
![](http://www.firstlight.cn/upload/imgfile/20202/20/202022015293635.png)
西北工业大学黄维院士团队在Nature Communications《自然•通讯》发文报道构筑高效有机长余辉材料的新策略:热活化三模式有机长余辉(图)
西北工业大学 黄维 Nature Communications 自然• 通讯 有机长余辉材料 热活化三模式
2020/2/20
日前,西北工业大学柔性电子研究院(IFE)、柔性电子材料与器件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黄维院士与南京邮电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陈润锋教授,在国际顶级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线发表了有机长余辉领域取得的重大进展“热活化三线态激子释放实现高效率的三模式有机长余辉”(Thermally activated triplet exciton release for highly ef...
![](http://www.firstlight.cn/upload/imgfile/20202/12/202021211248962.png)
随着移动电子产品的迅速普及和更新换代,可穿戴式供电器件成为当下研究热点。温差发电机(热电器件)可利用人体和周围环境之间的温差持续发电,无任何传动部件,有望为移动电子产品提供永久电源。织物智能化配置无疑是实现热电器件可穿戴性的最有效途径。然而,传统织物的二维结构只能收集平面内的热量,无法匹配人体与环境的热流方向,并且难以实现持续供电与肢体动作的兼容性,从而限制热电器件的可穿戴应用,成为困扰研究者多年...
![](http://www.firstlight.cn/upload/imgfile/201912/12/20191212145028619.png)
南开大学参研钙钛矿量子点量子干涉效应最新成果发表于《自然通讯》(图)
南开大学 钙钛矿 量子点量子 干涉效应
2019/12/12
近期,南开大学电子信息与光学工程学院光电子薄膜器件研究所李跃龙副教授与厦门大学洪文晶教授课题组、英国兰卡斯特大学Colin Lambert教授团队通过合作,在钙钛矿量子点量子干涉效应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相关研究成果以论文“Room-Temperature Quantum Interference in Perovskite Quantum Dot Junctions”发表在国际著名刊物《自然通讯》...
![](http://www.firstlight.cn/upload/imgfile/20198/7/20198785429242.jpg)
《自然•通讯》发表武汉大学丰敏课题组最新研究成果(图)
武汉大学 丰敏 课题组 研究成果
2019/8/7
2019年7月29日,《自然•通讯》 (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线发表了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高等研究院兼职研究员丰敏课题组的最新研究成果。论文题为“Realizing nearly-free-electron like conduction band in a molecular film through mediating intermolecular va...
![](http://www.firstlight.cn/upload/imgfile/20198/14/2019814152525827.png)
西北工业大学黄维院士团队在《自然·通讯》发表轴手性化合物研究学术成果(图)
西北工业大学 黄维 轴手性化合物
2019/8/14
日前,西北工业大学柔性电子研究院(IFE)、柔性电子材料与器件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黄维院士团队与美国莱斯大学 (Rice University) László Kürti教授、新加坡国立大学(NUS)赵宇教授合作,在轴手性化合物研究领域取得了重大进展。轴手性是手性的一种特殊形式,广泛存在于具有生物活性和药理活性的化合物中。同时轴手性对于化合物的药理活性、代谢性质也有广泛的影响。因此,开发构建轴...
![](http://www.firstlight.cn/upload/imgfile/20196/12/2019612112353570.jpg)
近期,我校物质科学与信息技术研究院电镜中心葛炳辉教授借助球差矫正电镜研究,与同济大学裴艳中教授,浙江大学朱铁军教授以及南方科大张文清教授等合作在热电材料研究领域取得系列进展,相关研究成果以共同通讯作者分别发表在Cell的姊妹刊Joule以及能源与环境领域顶级刊物Energy & Environmental Science(影响因子30.067)上。在全球能源需求日益增大的时代背景下,热电材料作为一...
![](http://www.firstlight.cn/upload/imgfile/20196/26/2019626145358846.jpg)
2019年4月30日,《自然•通讯》在线发表了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唐江教授、牛广达副研究员关于非铅钙钛矿X射线成像的研究成果,该论文题为“Heteroepitaxial passivation of Cs2AgBiBr6 wafers with suppressed ionic migration for X-ray imaging”。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博士后杨波、博士生潘伟程、巫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