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工学 原位”相关记录776条 . 查询时间(0.187 秒)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原位电镜发现单层WS2的稳定色心原子构型(图)
原子 量子 传感
2024/11/23
色心是指晶体中的零维缺陷,它的本征空间对称性破缺改变基体局部电子结构,导致光吸收或发射。许多宽带隙固体材料可作为色心的宿主,其基于量子限域耦合电子量子自由度的色心单光子发射,在量子计算、量子通讯和量子传感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潜力。自2015年以来,以二维材料为宿主的单光子发射现象在过渡金属硫化物和hBN中被发现,因其高光子提取效率和良好的可集成性,受到了高度的关注。然而,由于实验技术的限制,二维材...
一种强韧一体性Cu/Sn/Ag焊接材料原位增韧方法(图)
焊接材料 原位增韧
2024/10/29
中国科学院理化所在聚合物蓝相液晶原位表征方面取得新进展(图)
聚合物 激光器 解析
2024/11/4
蓝相液晶是一种神奇的手性自组装结构,其液晶分子在空间内双轴螺旋排列成双扭柱结构单元,进而自组装成周期性立方结构,因此,蓝相液晶既具有类似原子晶体的有序性,又兼有液晶的流动性,其布拉格反射带隙很容易实现对温度、电、光等外界刺激的响应,在超快响应显示、多模式环境监测、无镜激光器等领域被广泛研究。聚合物稳定蓝相(PSBP)技术通过掺杂可聚合液晶分子稳定蓝相结构,极大拓宽了蓝相温域及其应用领域。然而,由于...
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在二维铁电极化的原子尺度原位操控方面取得进展(图)
原子 机理 电子显微学
2024/11/5
2024年10月11日,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研究人员在二维铁电极化态的原位透射电镜操控及二维铁电性新机理研究方面取得进展。研究成果以“Picometer-Level In Situ Manipulation of Ferroelectric Polarization in Van der Waals layered InSe”为题,在线发表于《先进材料》(Advanced Materials)。
原位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
红外光谱仪 中南大学 湘雅医院
2024/9/29
原位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仪器编号:1054732,仪器编号:1054732,生产厂家:赛默飞世尔科技(中国)有限公司,型号:赛默飞/Nicolet iS50,制造国家:美国。
根据热成熟度,中国陆相页岩油可分为中-高成熟度页岩油(Ro=1.0%~1.5%)和中-低成熟度页岩油(Ro=0.5%~1.0%)(杜金虎 等,2019; 胡素云 等,2020)。中-高成熟度页岩油已经处于液态,可动烃比例高、地层压力大,依靠水平井体积压裂技术可以实现经济有效开发(胡素云 等,2020; 赵文智 等,2020; 邹才能 等,2020)。而中-低成熟度页岩,由于干酪根尚未进...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电池内微区电化学演化的原位量子传感(图)
电池 演化 量子传感
2024/10/14
电极颗粒是电池最小的功能单元,它们的工作状态及均一性显著影响电池性能。对纳米微区的活性物质进行原位传感是理解其反应机制,探究失效机理,发展延寿技术以及预测电池寿命的关键步骤。然而,由于缺乏具有足够空间分辨率及灵敏度,且非破坏性的实时、原位传感手段,监测纳米微区电化学演化仍是极其挑战的。
2024年来,多孔限域固液复合膜因其丰富的界面性能,如超滑移、抗污、减阻、抗粘附、自适应等,在分离、气体捕获、软制动器、传感器、药物释放和生物电子学等领域具有广泛应用。然而,如何选择性地将功能液体限域在多级孔中,并在一片膜中实现两种相反功能(如乳化和破乳)仍是一个难题。
中国科学院新疆理化所在原位利用火星壤制备连续纤维研究方面获进展(图)
纤维 复合材料 光谱
2024/9/5
火星被认为是太阳系中除地球之外最适宜人类移居的行星,也是人类探测浩瀚宇宙的起点。2024年来,火星基地建设受到关注。火星表面覆盖着一层火星壤。而原位利用火星资源可以降低基地的建设成本,并提高人类在火星生存的维持能力。复合材料是由基体和增强体组成的二元或多元混杂体系,组成材料在性能上互相取长补短,产生协同效应,使得复合材料综合性能优于原组成材料进而满足不同的要求。因此,若能够原位利用火星资源获得基体...
2024年9月3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纳米与界面催化研究中心固体核磁共振及前沿应用研究组(524组)侯广进研究员团队利用高压原位固体核磁共振(NMR)技术,揭示了部分还原氧化铈催化剂表面上非解离吸附活化双氢物种的独特化学状态。
2024年8月5日,深海极端环境模拟研究实验室周义明研究员作为第二通讯作者在国际著名地球化学期刊《Geochemical Perspectives Letters》发表了题为“In situ determination of NaCl-H2O isochores up to 900℃ and 1.2 GPa in a hydrothermal diamond-anvil cell”的文章。
2024年7月18日,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生物与化学交叉研究中心方燕姗课题组、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彭广敦课题组和暨南大学李昂课题组合作,在Developmental Cell期刊在线发表了题为“A spatiotemporal molecular atlas of mouse spinal cord injury identifies a distinct astrocyte...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利用双反应策略原位构建新型固态电解质界面(图)
电解质界面 离子电池
2024/7/19
2024年7月18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能源催化转化全国重点实验室动力电池与系统研究部(DNL29)陈忠伟院士、窦浩桢副研究员团队在水系锌离子电池(ZIBs)领域取得新进展。团队开发了一种超薄分层固态电解质界面(SEI),有效解决了锌负极在高电流密度和高深度放电(DOD)条件下的严重副反应和树枝状晶体生长问题,为高性能水系锌离子电池的实际应用提供了新思路。
陆地植物排放的生物源挥发性有机物(BVOCs)约占全球VOCs排放总量的90%,对高反应活性BVOCs排放量的准确估算对探讨生物圈-大气圈相互作用及其空气质量与气候效应至关重要。然而,从全球到区域尺度,BVOCs排放量的估算仍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BVOCs排放因子是造成其不确定性的重要因素。BVOCs排放因子的准确测量受到诸多因素影响,种内变异性是一个重要因素。同一种植物不同个体的排放因子可能有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