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植物学”相关记录21707条 . 查询时间(1.734 秒)
山地植物资源保护与种质创新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于2013年批准建设,2017年通过教育部验收。实验室依托生物学国内一流学科,覆盖作物学、林学、生态学、园艺学和草学等学科领域;经多年发展,逐步形成了喀斯特山地特色农林作物生物技术与种质创新、喀斯特山地特色农林作物多样性与种质保存、喀斯特山地植物逆境生物学与生态修复等三个有特色和优势的研究方向,有科研人员50余人,其中教授23人,博士生导师10人,国务院特...
实验室立足现代生物技术、分子生物学及大数据科学与技术最新进展,依托生物学国内一流建设学科,围绕喀斯特山地动植物资源及区域经济发展的重大需求,开展应用基础研究及特色产业技术研发,为全校涉农学科提供农业生物工程科研和教学平台支持。
中国科学院植物所张翠研究组揭示以F-box蛋白为核心的植物腋芽发育调控新通路(图)
张翠 蛋白 植物 发育
2024/11/28
作物株型对产量有直接影响,由腋生分生组织激活产生的侧枝和果穗等侧生器官,在植物株型建成中发挥着关键作用。腋生分生组织是位于植物叶腋处的一种高度动态和持续活跃的干细胞组织,我们对其起始的机制知之甚少,仅有的研究集中在转录调控网络。鉴定腋生分生组织发育的调控因子并解析其在调控腋芽起始发育中的作用机理可以为株型改造提供新方向,是分子设计育种的基础。
胁迫生态系统内植物群落结构的空间格局一直在生态学领域备受关注。然而,植物群落空间模式形成的机制及其对物种共存和多样性的影响仍然存在争议。朱峰研究团队调查了滨海盐碱地的中自然分布的近同心圆形植被斑块,并分析了植物群落的空间格局和相关的土壤特性。同时,分析了植被斑块内不同位置的植物群落调节的土壤对地区优势物种生长和种间竞争的影响。
温度是影响植物生长发育的主要环境因素。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和工业化发展,全球气温正在逐年升高,极端高温严重限制了植物生长和作物增产,这将造成水稻、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大幅度减产。深入挖掘耐高温基因并对其调控机制进行解析,是提高作物高温耐受性的重要手段,对于作物耐高温性状的遗传改良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杨宝军团队合作揭示土壤中根系形态时空变化的机制(图)
杨宝军 土壤 植物 细胞
2024/11/29
植物三维结构形成的核心是细胞分裂方向的精确控制。植物细胞通过平周分裂(periclinal division)实现径向生长进而变粗,通过垂周分裂(anticlinal division)促进纵向生长变高。不同细胞分裂方向的有效组合产生了大自然中多样的植物形态。然而,目前对于控制细胞分裂方向的机制仍然未知。挖掘控制细胞分裂方向的关键因子并解析其机制对于在细胞水平上重塑植物结构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应用价值...
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在莲子长寿分子机制研究中获进展(图)
分子机制 生理 结构
2024/11/14
种子在植物生命周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种子寿命是决定能否长期储存的关键因素。莲子具有极强的生命力,能够在自然环境中的泥碳层存活千年,并在适宜条件下萌发。然而,以往研究聚焦于生理结构和生化组分对莲子寿命的影响,但自然储藏状态下莲子保持生命力的内在分子机制尚不清晰。
原山森林生态科普馆:在畅叙自然中探索科普奥秘(图)
原山森林 生态科普馆 科普奥秘
2024/11/13
国家林草局西北调查规划院碳汇研究成果获梁希林业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碳汇 高寒草甸 梁希 科技进步奖
2024/11/12
江苏省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在药用植物与乔木间种改良土壤研究方面取得重要研究进展(图)
植物 改良土壤 代谢
2024/11/28
续随子和金银花是具有较高药用价值和经济价值的药用植物,它们的种植面积逐年增加。然而,长期单一种植续随子和金银花易造成土壤条件恶化,植物病害加重,品质下降。利用生态位互补的药用植物与乔木间种,是解决这些问题既环保又经济可行的方法。研究发现相较于单独种植,续随子-薄壳山核桃和金银花-薄壳山核桃间种不仅缓解了续随子的连作障碍,促进了金银花中有效活性成分的累积,还改良了大田土壤的性质。通过对大田土壤和药用...
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卓越中心发现植物免疫激活新机制(图)
分子 植物 免疫
2024/11/9
2024年来,病虫害频繁爆发造成作物减产和品质下降。而大量使用化学农药控制农作物病虫害,破坏生态环境,威胁人类健康。培育广谱抗病品种是保障粮食安全、发展绿色农业、维护生态环境的重要举措之一。发掘广谱持久抗病基因,揭示植物免疫激活调控广谱抗病的分子机制,是农作物抗病育种的重要理论基础。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三北防护林建设局加快推进草原生态修复模式研究
三北局 草原 生态修复
2024/11/12